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月底,在中国珠三角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广东东莞将举办一场以中国制造业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来自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的企业领袖、著名经济学者及政府和国际组织官员数百人参会,他们将围绕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给其他国家带来什么机遇等问题展开讨论。
近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世界工厂”成了中国媒体上的高频词之一,一度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曾经明文限制传媒炒作这个话题。
“世界工厂”为何如此广受关注乃至于成为敏感话题?说出来还真有点让国人不好意思。我们先看看这样一组数据——
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2万元/人年,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07%、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与上述三国相比分别约低22.99、11.69和22.12个百分点。
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1年,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额11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出口为10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8%左右,进出口逆差为100亿美元左右。2001年当年进口用汇折合人民币9130亿元左右,加上各种费用可达10000亿元左右。据统计,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由进口产品占领。
从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明白,一个劳动生产率如此之低、核心技术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世界工厂”,怎么好意思向世界嚷嚷张扬?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技术落后呢?最近我看到这样一个“权威”的说法——
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和解决就业是一对矛盾,在具体国情下,我们不能一味地投资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我们必须考虑就业问题。我国每年适龄人员一千八百万,中国的GDP没有7-8%的增长水平,创造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当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长期下去,会造成失业人数越来越多,构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原国家机械部的一位主要领导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观点:为了保障就业——技术不能太高——劳动生产率就低。这样,就为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劳动生产率低和技术落后找到了“最符合国情”的理由。
如果,这个观点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的话,我们还多少有点乐观,因为理论可以“百家争鸣”,不一定用于实践。但可悲的是,这位老领导告诉我们:劳动生产率低是我们致命的弱点,但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我们没办法,但反过来,带来了企业的竞争力低。人多了成本就高,负担重,产品的价格就无法与别人竞争。我们至今也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机械化、自动化与增加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说,我国制造业多少年来(也许是建国55年来)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在运转,而且至今也没有改变。我没有任何指责这位国家机械部老领导演讲的意思,相反我对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为了保障就业而甘愿低效率、弱技术,这样的领导受了多少年的委屈和窝囊气啊!但同时,我却不得不对国家多年来这种近乎愚蠢的理论和更可悲的实践表示我深深的遗憾!
为了让大家都有事干有饭吃,必须采用落后的技术和设备,生产效率低点没有关系。从表面看,这个高技术影响就业的逻辑理论似乎是有道理的。但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样的逻辑是多么谬误!
先来分析这个话题:先进技术和设备一定减少就业吗?只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才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有更低的成本,才有更好的产品,才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市场竞争力越强,才能带动更多的生产,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
反过来,我们再分析这个话题:落后的技术设备就一定能保障就业吗?落后的技术设备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低下,更带来高的成本和低的质量,这样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迟早要被市场淘汰,企业陷入困境以至于倒闭,最后大家都丢了饭碗。
从人类出现以来,世界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但在中国,却出现了高技术影响就业这样一个倒退的逻辑。究其原因,这与我们追求共产主义的平均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关,也是我们过去实行计划经济而反对市场开放的结果。但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成为历史垃圾。加入WTO也已经4年多了,中国正全面融入世界市场。我们的制造业怎么还能停留在陈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内蹒跚呢?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