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而分析这轮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总量调控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首先,这次宏观调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当经济发展处于高位时,宏观调控无疑会使增长速度下降。它对就业的传导机制是:宏观调控———制约某些行业投资———这些行业的预期发展减速———这些行业预期从业人员增量减少。
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9.1%,全年从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692万人,就业的弹性系数为0.10312。假设2004年的就业弹性系数与2003年持平,宏观调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可能有三种情形:
1,高方案:如果宏观调控使经济的自然增长减速2.0个百分点,那么,2004年全年将损失154万个就业机会;2,中方案:如果宏观调控使经济的自然增长减速1.5个百分点,那么,2004年全年将损失115万个就业机会;3,低方案:如果宏观调控使经济的自然增长减速1个百分点,那么,2004年全年将损失77万个就业机会。
我们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情形是中方案。
二是结构调控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结构调整是此次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各地全力控制少数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把精力放在发展第三产业上,服务业、旅游业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就业与再就业。到三季度末,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1万,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去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
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也一定要掌握好度的问题,否则过度紧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一是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角度来看,难度加大,部分再就业可能再失业;二是从城市和农村的角度看,可能会对农村向城市的就业转移形成负面影响;三是从沿海和内地的角度看,可能会扩大二者的发展差距。
因此,在坚决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少数行业的同时,更要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对投资项目也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总之,第二产业预期就业机会的损失,应该由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的预期增长来补充,才能较好地完成明年比较艰巨的就业任务。
宏观调控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结构以带动就业增加。这正是宏观调控的辩证法。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