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伴随着对石油消耗的迅速增加,石油消费量由1978年的1.30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3年的3.81亿吨标准煤,25年间增加了3倍。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对石油进口的节节攀升,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日均不超过6万桶,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不到3%;到2003年,中国日均进口原油超过180万桶,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超过30%。
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的同时,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中国原油消费所占世界原油消费总量的份额从1990年的3.5%增加到2003年7.7%,原油进口所占世界进口总量的份额从1990年的0.2%增加到2003年的5.1%。在石油消费总量上,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了仅排在美国(2003年美国原油消费占世界的25.7%)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国。
然而,单从总量指标上还不能揭示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重要性的全部涵义,如果我们再从需求变动的角度考察增量指标,就会对此有更深地理解。虽然中国在石油消费总量上还远落后于美国(2003年中国的原油消费量还不到美国的30%),但从增量上看,近几年,中国的新增原油消费量逐渐超过美国,其新增原油消费量所占全球新增消费量的比例也大幅攀升,2003年,中国的新增原油消费量60.3万桶/天,是美国新增消费量的近2倍,占到全球新增消费量的40.7%,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石油需求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中国需求的变化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然而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相对称的是,中国的原油进口非但没有利用自己的重要地位引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却呈现出了“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中国在石油进口上面承担了巨大的不必要成本。中国的原油进口总是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大量增加,而油价低落时进口也大幅下降,这种“越贵越买”的情况不仅体现在年度数据上(见图1),也体现在月度数据上(见图2)。从年度数据看,1994、1998、2001年油价都是大幅下跌,而中国原油进口比上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000年油价大幅攀高,中国的原油进口也比上年大增90%。从月度数据上看,中国的原油进口增速也基本上呈现与国际油价同幅变化的趋势。
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在原油进口量上的快速增加和对进口原油依赖程度的迅速加深,即使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中国也不得不买,“越贵越买”是迫不得已。这种观点实际无法成立,美国的原油进口总量大大高于中国(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是中国的5倍多),其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也高于中国(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量占其消费量的48%),然而美国的原油进口却与国际油价基本没有相关关系,无论是从年度数据看还是从月度数据看(见图1、图2),美国的原油进口并未呈现出“越贵越买”的局面。
中国原油进口这种“越贵越买”的状况使其承担了巨额的不必要成本,根据1991~2003的年度数据 粗略估算,在此期间,中国原油进口每桶的成本至少要高于美国2.5美元,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遵循美国石油进口的变化,就可以少支付87.8亿美元。
中国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新兴的消费大国,相较而言缺乏经验,花钱买一些教训,在原油进口成本上高一些,这是十分必然也可以理解的。但“每买必贵,越贵越买”显然是交学费之类的说法难以完全解释的了。
仔细观察图1和图2,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年度数据上还是从月度数据上,中国的原油进口除了“越贵越买”这个特征外,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剧烈波动。中国的原油进口往往是上一年还大幅增加超过50%,而下一年增速就回落到10%甚至为负值;上个月进口增速高达80%,下个月就迅速回落到20%。事实上,中国原油进口的增速变化不仅远远超过美国,也远远超过世界原油进口的平均增速变化。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这往往被作为解释中国原油消费以及原油进口快速变动的一个重要理由。然而实际上中国原油进口的变化与其原油消费的变化并不成比例,中国的原油消费增速变动幅度不到15%,而原油进口增速的变动幅度超过100%,中国原油进口的波动远远大于原油消费的波动。
伴随着中国原油进口剧烈波动的,是中国有关重要石油数据的不透明。中国的石油目前库存多少、未来计划进口多少等等,都属于国家的机密数据,市场难以对此做出准确的预期。
事实上,中国原油进口上的巨幅波动和信息的不透明成为了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越贵越买”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越买越贵”。
如上所述,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只有世界总量的5%,还不到美国原油进口的1/5,为什么中国的石油进口变化能对国际油价产生重要影响呢?
事实上,一个市场的价格之所以会发生剧烈波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因素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供求的变化如果事先无法被市场所预测的话,其诱发的价格波动就更为剧烈。而中国在石油进口上的剧烈变化常常扮演了这种角色(见图2),虽然中国每月的原油进口在总量上远不及美国,但在增速变化幅度上却远远超过美国。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原油进口的这种变化往往难以被市场事先所预期。目前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期货市场承担着发现基准油价的作用,在期货市场上,对未来各种可能风险的预期都充分反映到了油价变动上,中国这种大幅波动的石油进口和不透明的石油进口策略无疑加大了油价的风险溢价,放大了油价波动的范围。
以上解释了中国石油进口“越买越贵”的机制,然而作为一个理性的购买者,市场价格升高时必然会减少其需求量,中国为什么在石油价格猛涨的时候还会大量进口呢?实际上国内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成为了“越贵越买”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原油定价主要是国家发改委按照国际同品质原油前一阶段的离岸均价来对国内原油价格进行相应调整。在成品油方面,2000年起,国内油价开始与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市场价挂钩,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不定期调整零售中准价。在这样的定价机制下,国内油价的变化与国际油价的变化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反应。
如此的定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跌”的行为,因为在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的企业就会预计未来国内的油价将会上调,那么在国内的市场格局下,顺价销售是可行且有利可图的,于是不怕国际油价高涨,就怕国际油价涨得不够高而没有达到国内油价调整的标准,所以每一次国际油价的高涨,几乎都伴随着国内原油进口的大幅增加,也伴随着相关企业盈利的大幅增加。而在国际油价下跌的情况下,由于预计未来国内油价也可能下跌,那么如果现在购买,反而可能造成成本的上升,持币观望就是更好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透明的石油数据、猛烈波动的石油进口以及不合理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陷入“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对中国石油进口增速与国际油价变化的月度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两者互为因果,中国原油进口增速的大幅变化导致油价的变化,而油价的高涨又反过来推动原油的大量进口。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采取策略,从而破解石油进口中这种“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困局呢?
(一)要及时公开国内有关石油市场的关键数据
石油市场关键数据包括生产数据、消费数据以及库存数据,及时公开这些数据有助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石油市场真实状况的了解,有助于市场对中国未来可能的石油进口动作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期,从而达到平稳市场的作用。
有的观点认为如果公布了国内石油市场的这些关键数据,就有可能给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使我们在石油进口中蒙受更大损失。这个观点似是而非,如前所述,中国已经是石油市场上的绝对大国,一举一动倍受关注,不论是否公布数据,中国因素肯定都是国际石油市场炒作的题材之一,炒作能够实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未来的情况不可预期,那么是捂着盖着还是公开情况会更给炒家以机会呢?会更导致市场的价格波动呢?逻辑和事实都证明显然是前者。
事实上,中国一旦公布了自己的石油市场状况,甚至有可能的话提前公布自己的石油进口计划,那么在国际市场上,从供给方说,如果判断未来中国的需求增加,它就会增加供给,而在需求方来说,有些国家和企业就会调整自己将来的需求计划,以防与中国相撞,供求两方的一进一出,会保证未来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国际市场上,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战略,小国可以实施悄悄跟随其他国家的策略,大国则不行,大国需要在市场上摆明自己的情况,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引导市场的预期。美国一公布自己的国内库存状况,国际油价就应声而动,而中国作为石油需求总量上的第二大国,增量意义上的头号大国,却把自己的库存状况当作机密,白白浪费了自己能够影响市场的手段和机会。
(二)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业务
目前在国内,能够到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只有中石化、中石油、国航等少数几家企业,绝大多数国内企业无法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面对国际油价大起大落束手无策,只有被动接受损失。有少数企业委托境外代理商进行套期保值业务,但由于受到国家政策限制,这类交易目前还处于灰色地带,大多是在幕后通过不同方式委托代理商转手操作,很多时候甚至要购买黑市外汇进行交易,交易的公开性和交易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得不到保证,因而总体上保值效果不佳。
有观点认为通过建立国内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形成自己的石油报价系统,从而影响国际市场。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也已经开办了燃料油的期货交易。然而一个期货市场要能发展到对国际上形成影响力,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允许更多国内企业马上能够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事实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特批中远等少数国有企业可以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可以把这个范围再扩大一点(例如石油进口量排在国内前100家的企业),同时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这样虽然增加了监管成本,然而与避免的可能损失相比,无疑是值得的。
(三)改变国内石油的定价机制
要打破“越贵越买”的怪圈,显然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石油的定价机制。目前这种定价机制的形成,是与国内当前的石油产业格局密不可分的。2006年底中国就要全面向外资开放我国的成品油市场,石油产业格局以及石油定价机制的改革等一揽子改革措施的推行应该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综上所述,要改变“越贵越买”和“越买越贵”的困局,中国需加快石油行业的改革,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同时在石油进口策略上做出调整。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和调控能力,变被动承受者为积极的影响者,从而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
(宣晓伟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