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审计风暴”两度横扫部委
“我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这是辩证法。”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如是说。
确实,6月与11月,2004年的这两次“审计风暴”,从中央刮到地方,涉及几乎所有部委力度之大,20年来前所未见。
今年6月下旬,李金华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引起强烈的反响。
结果如此触目惊心:国家电力公司原领导班子决策失误造成78.4亿元重大损失;国家体育总局挪用中国奥委会专项资金1.31亿元兴建职工住宅……
从7月开始,人们开始追问地方审计部门在干什么?果不其然,今年8月,“审计风暴”蔓延到地方,各省、区、市的大量违法违规问题被揭出。
11月1日,又见审计清单,再次让人触目惊心。其中,国土资源部累计挪用资金6307万元;中国工商银行存在各类涉嫌违法案件线索30起……随后,审计署又披露了人事部、铁道部、贸促会等部门的审计结果,违规涉及资金达到十几亿元。
“倒蝴蝶”引发“问责风暴”
很多人在为“倒蝴蝶效应”耿耿于怀。有一种理论——印度洋上空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太平洋掀起一场风暴。而中国的“审计风暴”之后,最终却发现又还原成了“一只只蝴蝶的翅膀”——你审你的,我干我的。
甚至还有反弹,就在6月“风暴”之后,有的“问题单位”公开抱怨,审计结果公开后影响了工作“士气”。
光是审计署的一纸声明,明显震慑力不够,但这已经不是审计署力量所及的范围。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审计风暴”过后,已能见“问责风暴”的雏形。
9月23日,审计署新闻发言人就11个部门单位和4个地方政府整改的工作作了通报。11月2日,媒体又公布了5部局1银行的整改情况。有消息说,在今年下半年的“审计风暴”中,有近千名官员受到处理。
但还有缺憾。审计清单至少涉及41个中央部门和21个省级地方政府,可目前已经公布整改的部门仅20来个。
“逢离必审”将成惯例
中央显然对改革积弊下了最坚定的决心。审计署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对干部审计范围将扩大到地厅级、国企领导要“逢离必审”,2007年起全面公开各项审计内容,要更透明。
更进一步的消息是,审计系统很有可能在2010年实现中央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基层审计机关的独立问题。
中国有千百年的“青天老爷”情结,审计长李金华的诚实和勇气令人钦佩。可人们有理由希望,将来能多一些制度规范,少一些个人悲壮。
“郎顾公案”128天
全国激辩国企产权
128天后的今天,“郎顾公案”当事双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和格林柯尔总裁顾雏军已逐渐淡出,而以他们的争论为起点的一场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却刚被点燃。
2004年,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这场大辩论中,上至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下至平民百姓,都在思索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
国企产权改革中存不存在国资流失,是谁以什么方式分享了它们?这是”郎顾之争“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8月10日,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一周后,顾雏军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诉状,指控郎咸平对其构成了诽谤罪。“郎顾之争”戏剧性地浮出。
郎咸平善于从企业财务报表中分析问题,而顾雏军却认为他只凭报表分析就得出结论,是“江湖郎中”的做法,但他又始终拒绝透露企业资金的来源。随后,双方之间的争论充满了火药味儿。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企业家影响力节节攀升的关键时期,郎咸平作出的指责对企业家群体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在下半年,郎咸平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企业家的公开责难。
产权改革启蒙年
在经济学家“对阵”民营企业家之后,大讨论升级为“挺郎派”与“倒郎派”两派经济学者的对阵。这一层次的论战焦点在于,国企改革的路要往哪里走?
一边是以周其仁、张维迎等为代表的“倒郎派”学者,他们曾以偏向“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为国企产权改革出谋划策,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交易成本的最低化,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对产权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
另一边则是支持郎咸平的“新左派”,这一派更注重实践,主张政府看得见的“手”去调控经济、强调要重振国有企业。
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自主调节,这历来是论争的焦点;是效法欧洲大陆,靠政府扶持国有企业实现产业升级,还是效法美、英,以完全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决定企业命运,这也是学界争论不休的命题。
这已不是对“郎顾之争”的简单回应,不同经济学流派的交锋更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企产权改革的思想启蒙。
“郎顾公案”的制度呼应
在这场辩论中,有人在重提经济学家的良知,有人在呼吁对企业家的尊重,而他们争论的问题关系到成千上万普通职工的生计。从论战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始终在等待着一个说法。
10月29日,作为国企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以《人民日报》评论的方式回应了“郎顾之争”,提出“停止经营层持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对企业家分享国有资产的担忧。
本月,国资委又首次加入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国有资产损失和安全问题成为下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
目前看来,国资委的做法正向郎咸平的观点慢慢接近,但实际上,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才刚刚开始。2005年,国企改革问题仍会继续成为热点,这场影响广泛的大讨论功不可没。
跌破1300点
股市“百日维新”
从上证指数意外跌破1300点大关的那一天——2004年9月9日,至今已近百天,我们把这段时间定义为中国股市的“百日维新”。
尽管此前中国股市已经低迷近3年,但5年的“铁底”被跌穿的这一刻仍让人惊诧。春节刚过,“国九条”出台,市场一片看涨之声,似乎牛市启动已成定局。谁也想不到,半年过后,中国股民反而要面临更痛苦的抉择。
不过,“祸兮,福所倚”,正是这样的反差使监管者痛下决心整治中国股市。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也将因此注定成为中国股市一次辉煌的涅 。
切实落实“国九条”,曾被认为是拯救低迷的中国股市的灵魂所在。
“国九条”指的是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面谈到了九点意见,把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这被看作是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第二春”的信号。
然而,随着频繁的新股发行,指明了路线图的“国九条”却在近半年多的时间里,进入了相对的空白期。
直到9月份股指跌破1300点,管理层才正式踏上落实“国九条”之路,各种重量级利好信息轮番密集出台。
无奈的是,股市却一直不为所动,在1300点之上勉强维持。由于这些政策的效应大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落实“国九条”之路仍然漫长。
券商的救赎之路
股市长期萧条,使得券商面临生死劫,今年几乎成为了“券商托管年”。
今年秋天,证监会向众券商下达了“自查令”,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摸底。
在“自查风暴”的同时,多家问题券商被“斩落马下”,被各资产管理公司托管。这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扶优汰劣”。为了扶持优秀券商做强做大,证监会先后批准了八家券商进行创新试点。
种种迹象表明,明年年底,很可能将出现首批退出证券市场的券商。
“王小石案”引燃发审改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岁末,“王小石事件”又触动了证券市场的敏感神经。被检察机关批捕的证监会官员王小石,据称是因为倒卖发审委委员名单。
许久以来,围绕着证监会存在各种质疑和猜测。王小石案发后,中国证券发审制度遭到了暴风雨般的指责和批评,证监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12月7日,一则“中国证监会第七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的公告,出现在证监会的网站,这是自有发审委以来的第一次。有评论称,“王小石事件”成了证监会发审制度改革的契机。
●相关链接
数字2004之制度篇
●69亿
审计署11月1日公布《中国工商银行2002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查出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30起,涉案金额69亿元。
●17.2亿
审计署11月17日公布《铁道部2003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发现违规滞留资金17.2亿元。
●5218万元
审计署11月17日公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03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发现其中5218万元未缴财政专户。
●5.3万亿元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透露,今年1至10月,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实现利润大幅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改善,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可突破5.3万亿元,实现利润突破45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9.21507万亿元
截至10月底,全部186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9.2150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净资产总额3.94732万亿元,增长10.5%。预计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可达到6.6%,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可达到6.2%,增加1.2个百分点。
中央企业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和执行新的会计制度,不良资产比率大幅下降,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
●39名
12月6日,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发布了第七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共39人。这也是证监会历史上首次公开就发审委候选委员向社会征求意见。
●75%
日前有调查显示,在投资中国股市的股民中,资金额1万至5万元和资金额5万至15万元的小股民分别占23.18%和36.94%,二者合计占投票总数44007票的60%以上;而15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占39.88%。
这些投资者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损失惨重,其中亏损50%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8.7%。这一普遍性的亏损现状,最终导致投资者痛苦地选择告别股市。
在“如果有新资金,是否还会投入股市,以及入市多少”的调查中,74.99%的投资者选择了“再也不会投资股市”。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