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2年10月12日,央行行长戴相龙、副行长吴晓灵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秘书工作班子在华融大厦开了一个会,名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秋季政策咨询会”。这次会议共请了董辅等8位专家,我发言时,除提了点明确的不同意见外,还说了些带有“讽议”含义的话,其中一句是:“我常常观察格林斯潘想什么,并把他的想法和我国央行领导者的想法作些对照……”,“那你说格林斯潘都想些什么?”我刚讲完这句话,樊纲就打断我插了一句。当时我只好用举例的方式对樊纲的“突袭”做了简单的“自卫”,之后又转入了主题。事后,“格林斯潘在想什么”也的确成了我想把它写出来的一个问题。
自1987年8月接任保罗·沃尔克担当美联储主席一职以来,格林斯潘已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影子总统”的位置上呆了17年,其间:经历了四位美国总统的更迭(里根、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历经了多项重大国际国内金融危机的考验;以宏观经济掌舵人的身份创造了美国“新经济”的黄金十年;在2000年4月美国股市狂泻经济进入低谷后,他也被一些人称为“黯然失色的英雄”。在近60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美国经济充当了火车头的角色,纽约华尔街则成为世界金融的心脏,而美联储主席则是这个心脏起搏器和调控器的操纵者。而在这有一长串名单的操纵者中,艾伦·格林斯潘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从外表看,他满面皱纹、表情呆滞、言辞模糊;但实际上,他睿智绝伦、意志坚定、立场独立又不失政治精明。总而言之,他是一个令所有的财经实务界和理论界都感兴趣的谜一样的人。
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又是美国最成功的十年。这十年的新经济背后最大的功臣是谁?我认为是里根。这个演员出身的总统,虽然也说过“美国的空气污染90%都来自树木”这样的蠢话,但是他用三大贡献使自己跻身于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列:(1)用减税刺激了经济活力;(2)用“星球大战”计划带动美国科技发展,使美国在世界科技竞争中遥遥领先;(3)遴选和任命了一位美国历史上上最出色的中央银行行长——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在1987年得以出任美联储主席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里根的主要政治谋士贝克(James A. Baker)与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之间自1984年以来开始形成和不断尖锐的矛盾将格林斯潘推到了美国金融掌舵人的位置上。当时,美国刚刚从经济滞胀的泥沼中挣扎出来,而摆脱滞胀的手段则是由贝克提出的政策组合——用减税消除经济停滞,用提高利率治疗通货膨胀。至1984年夏,美元利率已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高的利率水平下,单纯用减税政策是无法使经济增长升温的。有鉴于此,里根和贝克约见沃尔克,希望他能用降息的方法刺激经济并以此配合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沃尔克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贝克的建议,采取了降息行动。其后经济走软趋势得到了控制,当年里根竞选连任成功,贝克也于1985年年初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许多国家都存在的情形在美国往往也不例外:财政部总是力图控制和指挥中央银行,而沃尔克又是位个性孤僻并“誓死捍卫美联储独立性”的家伙。因而贝克当上财政部长后,拉开了共和党人贝克和民主党人沃尔克相互摩擦的序幕。斗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同为共和党人的里根支持贝克在共和党人的圈子里物色下一任美联储主席,这使得格林斯潘获得了入主美联储的机会。在获得里根的提名后,1987年8月3日,美国参议院以91票对2票,表决通过了对格林斯潘的任命案。
央行独立性,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在美国,美联储的独立性是指在政府当中,包括总统、国会和法院在内,都不可以改变美联储的决策。美国宪法赋予国会以发行货币和决定币值的权利,但又由联邦储备法案规定:这一权利由美联储代表国会执行,国会只保持对美联储的监督权。同时,该法案又规定:联储系统必须在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框架下运作,所以,美联储称自己是“独立于政府当中”,而非独立于政府之外。
格林斯潘上台伊始,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处理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即到底如何把握“独立性”的分寸。在美国,美联储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美联储主席与财政部长之间的关系上,因为,国务卿从职务名称上说虽然类似于中国的总理一职,但美国的国务卿实际上只相当于外交部长,总统则相当于国家主席和总理职务的混合。美国总统是公众选举的产物,总统可以是一个既不懂经济又不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人,其主要职能是用人和进行重大决策,而政府经济政策则主要依赖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财政部长作为每一届政府最重要的内阁成员之一,基本任务就是为国家理财、制定财政政策及与美联储主席进行宏观调节协调。总统选举具有周期性,因此,财政部长在代表政府同美联储主席协调时也常常表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较多地从政治角度看问题;二是在任期内考虑政策时也常常表现出“短期行为”。而美联储主席不仅每一届任期超过总统任期,而且在持续时间上也不受届次限制(例如,格林斯潘迄今已干了17年,经历了四位总统)。这样的制度所滋生的每一届政府财政部长或总统同美联储主席的摩擦实际上是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的摩擦,而支配这两种行为的背后因素则是摩擦双方的知识观念差异及政府的政治特性和中央银行的超时限职能特性。
1987年8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超过4%,而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道指已超过2500点。格林斯潘当上美联储主席后的第一周就形成了要抑制通胀和股市过热的基本判断。而这两点判断,不仅与时任财长的贝克而且与美联储的其他委员之间也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格林斯潘对贝克和美联储的同事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对贝克是“顶”,用“顶”对抗贝克防止美国经济走软的意见;对美联储其他委员则采取了“劝”即说服的办法,并成功地利用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建立的一套被称作“非对称指令”(asymmetric directive)的机制。这个指令机制保证了联储主席本人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六周定期开会以外的时间也能对利率进行些微调。该指令同联邦基金的利率决定一样,不对外公开(当时美国只有贴现率对外公开),同时也不是将决定权完全交给联储主席,而是指委员会有意调升或调降利率,在委员会休会期间由联储主席自由选择出台时机,而调整幅度一般是0.25个百分点。我们业已看到,自1987年9月至2004年3月,格林斯潘在17年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已将这0.25个百分点的利率微调手段运用得十分密集和娴熟,在这个频繁运用的微调权背后,则是格林斯潘对“独立性”分寸的准确把握。
20世纪九十年代堪称为美国经济的黄金十年,只不过,这个黄金十年是以两次金融危机——美国股市危机和储贷协会危机的成功处理为序幕的。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这两次危机的妥善解决就不会有美国经济的黄金十年,而没有格林斯潘也不会有两次危机的妥善解决。
前面说过,格林斯潘在上台伊始就预感到已飙升到2500点的股市有过热嫌疑。但当时的美联储委员会成员,似乎没有人对股市问题感兴趣,格林斯潘的这些同行大都以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知识结构,他们关心的仍然是那些人们惯常所注意的收入、支出、物价、汇率等宏观指标。格林斯潘则有长期的华尔街咨询公司的实际操作经验,并在经济变动史、经济预测方面有遗传基因上的天然优势。
格林斯潘于1926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贺伯特(Herbert Greenspan)和母亲罗斯(Rose Greenspan)在格林斯潘刚刚三岁时就离了婚,之后,格林斯潘和身为家具推销员的母亲住到了外祖父家。格林斯潘的父亲贺伯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信徒,1935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复苏在望》(Recovery Ahead),在书中,贺伯特预测罗斯福新政将在1936年带来股市和经济的全面复苏。贺伯特在赠给自己刚过8周岁的儿子小艾伦的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希望我今日的努力能在你的思想中延续,并开花茁壮成为无止境的后续成果;当你成人之时,但望你能回顾这一切,并努力阐扬这些合理预测背后的论据,而且能够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1936年,美国经济果然出现了贺伯特所预言的复苏;五十多年后,格林斯潘也带着父亲的预测基因果然成为一个“拥有属于自己成就”的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
履新仅仅两个月后,格林斯潘就经历了美国在20世纪最严重的股灾。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股市下跌了508点,这一跌幅已远超过1929年10月29日那个黑色星期二股市跌幅11.7%的历史记录,高达22.6%!1929年的黑色星期二揭开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序幕,这个黑色星期一如果处理不当,同样会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震荡,曾在华尔街有过多年咨询公司从业经验的格林斯潘深知其中的厉害。那么,到底应采取什么样的挽救行动?在决策之前,格林斯潘头脑里盘旋的主要问题是: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否已处于灾难前夜?是否已经有许多公司已陷入财务困境并处于无法偿债的地步?这次股灾所引发的到底是机构的短期流动性困难还是难以填补的财务黑洞?
格林斯潘和美联储其他委员最后判定,这次股灾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市场各机构的流动性问题而非财务黑洞,因此决定以格林斯潘个人的名义发表了一个简短声明——“联储准备系统,基于作为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责,确认已为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做好了提供市场流动性资金的准备”。就是这个简短的声明使市场参与者信心大增从而挽救了行将崩溃的美国股市。实事求是地说,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格林斯潘清醒的形势分析,而在这个判断基础上生成的简短表态之所以能发挥神奇效力则是中央银行所特有的信用创造功能,因为从理论上说,中央银行可以用货币扩张手段无限制地提供偿付工具最后把一切债务抹平。
那么,格林斯潘又是怎样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呢?显然,思考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立场。而判断则是以数据采集和趋势估计为基础。
格林斯潘在本科和硕士生阶段就读于纽约大学,1950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师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伯恩斯。在这一期间,他的自由市场经济观念得以形成。后来因为财务原因他中断了博士生学业,加入了国家工业研讨理事会(National Industrial Conference Board)任钢铁产业分析师。1957年,他和朋友合办了汤逊—格林斯潘公司,并在钢铁原料、生产、库存和消费量的数据分析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预测方法。这种方法随着他在华尔街咨询公司、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经历的延长及朋友圈子的扩大,又得到了不断改进。格林斯潘在就任美联储主席一年以后形成了自己的行事风格,那就是:①不带任何情绪因素的理智思考;②完全以经济数据为判断基础同时保持适度的怀疑和对不确定性的把握;③利用间接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又温和而直接地要求以自己的意见为执行标准;④对政治力量表现出明显的尊重。
在上述四点中,以经济数据为基础同时考虑不确定性是格林斯潘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特点。同他的多位前任不同的是,格林斯潘关注的不仅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所提出的那些经济、货币、金融变量,他还关注一些更为微观的经济信息,例如在分析某些行业的走势时,他不仅注重搜集产量、价格、库存等方面的资料,而且还细化到各种大宗商品的订单变动、企业获利情况的变化等方面。再比如,他不仅靠正式的官方和协会渠道获取相关统计数据,而且还用给老朋友打电话的方式了解一些生动的事实材料。他甚至还关注政治、军事方面的重大事件对美国经济、金融的可能性影响。例如,他用给五角大楼工作的朋友切尼打电话的方式比金融界任何人都及早地探知了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美军动向从而对其经济金融后果做好了思想准备,并在1991年2月1日即空中打击行动两周后擅自决定将利率调低0.5个百分点,以应对战争对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20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现象的长期持续。按照历史经验数据,失业率一旦低于6%,通货膨胀就会明显上升,但美国的失业率90年代中期已到5%以下,物价水平却不升反降,经济增长也表现强劲。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到底该如何解释?这时,格林斯潘指出:由于海王星的运行不符合天文学家推算的动力法则所以才发现了太阳系中尚有冥王星的存在。同样,当经济运行出现了长期违反传统观念和规律的新现象时,也必定存在一种尚未被人认识的新经济因素在起作用。显然,这种新经济因素就是高新技术对经济成长的巨大影响。实际上,在美国经济学界尚未发明出“新经济”概念之前,是格林斯潘首先对美国的新经济现象进行了先驱性思考,并在货币政策调节上付诸实践,那就是,无论经济增长如何强劲,无论经验性失业率是否已低于以往的“警戒水平”,美联储自1995年以后直至2003年一直未采取任何升息行动。
2000年4月以来,美国又出现股市狂跌,科技股泡沫开始破灭,2001年 “9.11”事件的打击更使得美国经济进入所谓“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我们已经看到,在这次股市狂跌还未发生,纽交所和NASDAQ市场仍处于繁花若锦、烈火烹油之势时,是格林斯潘用“非理性繁荣”一词最先对这种泡沫推动的虚假景象提出了质疑。同样,在2003年上半年,当人们对美国经济的预期依然被阴郁所笼罩时,是格林斯潘以低经济增长局面下的较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为判别标准间接地否定了美国经济依然处于衰退阶段的悲观看法。2004年3月,在美国已出现数百名经济学家联合签名反对小布什总统减税计划的特定背景下,格林斯潘又站出来表态,认为减税能够对美国经济的回升产生积极的作用。显然,这一表态似乎蕴涵着一种风险,但我认为,他的表态决不是出于“对政治力量的明显尊重”,而是发乎中而行之于外,即纯粹由经济理念出发而做出的一种规律性判断,因为,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黄金十年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就得益于里根总统时期的减税计划,格林斯潘当时就是里根政策的支持者之一。2004年11月布什战胜民主党候选人克里,赢得了总统大选。政治观察家们评论说:是“国家安全压倒一切”和“保守价值观”使得“打经济政策牌”的克里不幸落败。显然,这些观察家们也许忽略了身为共和党人的“世界影子总统”格林斯潘的潜在作用,他对布什经济政策的支持,他的娴熟的宏观调控技巧使得美国经济迅速摆脱了所谓“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这种国家经济绩效实际上已使得民主党候选人对布什任职期间经济管理业绩的指责显得牵强,而克里的竞选班子又企图在这个难以产生“宣传炮弹”的地方去寻找和制造“政治炮弹”,这样,他们的失败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从1987年8月格林斯潘上任以来的所作所为,如危机事件的处理、宏观形势出现变化时的微调艺术、他对具体经济数据和结构性变化的敏感以及与不同政治家和而不同的协调技巧,都以超越所有前任的优良记录而载入史册。对于一个已成功实现和拓展了自己父亲梦想并被公认为这个世界上迄今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来说,不管今后的时势发生怎样的变迁,格林斯潘已毫无遗憾。
格林斯潘已经78岁高龄,他会不会犯许多老年人常犯的一些错误,如头脑不清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作用、贪恋权力等等?对此我们还不得而知。2004年6月10日,中新网的一则消息的确让人吃了一惊,格林斯潘似乎开始说“错话”了,据thespoof网站消息:“格林斯潘预言自己一旦去世,全球经济将陷入绝境”;格林斯潘说:“这个星球上还没有人能像我一样,懂得何时能够增息,怎样预测金融趋势”;据说,白宫已在组织人手针对格林斯潘可能出现的“未能完成职责例案”进行研究,并考虑可能的替代人选,格林斯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则坚称“没有人能够取代我”。
上述消息是否真实,我们还无法考证。但即便真实,我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好。据说,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同中国人有着显著区别,中国的许多人物缺少率直,骨子里贪恋权力盲目自大却又常常在一些场合里故做谦虚状,从这一点说,还不如实实在在的美国人,自大、自负甚至是有些自恋倾向都不打紧,怎么想就怎么说出来,民众也许更能从中发现其率性淳朴的一面。因为,真的总比假的好,毕竟,人家怎么想就怎么说了。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