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边是一系列重大治市政策连续出台,一边是市场整体延续三年多的调整。2004,是中国资本市场矛盾的一年。
2月1日,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资本市场制度变革由此破题。从六、七月份开始, 一系列被业界誉为“缓释胶囊”的重大政策密集出台,市场总体定位实现重大转型。但与此同时,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以德隆系三驾马车崩盘为标志,沿袭多年的市场操作模式与投资理念彻底颠覆,众多“庄股”机构成了德隆的殉葬品。9月13日,沪指在击穿1300点“铁底”的基础上,创下了5年以来的最低位——1259.43 点 。
“今、明两年是资本市场的转型阶段,明、后年将是大发展阶段。”这是一位权威人士在今年10月对资本市场给出的一个总体预期。按照这位人士的观点,2005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2005的中国资本市场将伴生诸多悬念。
悬念一:券商大洗牌如何收官
一个时代的终结需要付出代价。券商的大洗牌便是代价之一。从年初的南方证券,到下半年闽发、汉唐,目前已有七家券商等被接管。甚至临近年关,还有对“谁将是第八家被托管券商”的冷酷猜想。
有人认为,市场未来出现转折的时点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券商风险的释放。而根据有关部门今年10月给出的时间限定,业界预期券商洗牌2005年中基本见分晓,而彻底收官要等到2005年底。
从2004年情况看,在一面紧急“救火”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创造条件,帮助券商中的“好陔子”另辟生路。从创新试点到央行发布券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从证监会修改券商债券管理办法、允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到股票质押贷款办法获准施行等。这些政策无疑为优质券商在2005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4年年初时,曾有券商相互调侃:2004年是“‘剩’者为王”的一年。眼下,“剩”者能不能为“王”另当别论,但可以肯定是,凡是四肢健全地度过2004难关的券商,2005年的生计可能会一天天得到改善。 承接2004的一系列密集政策组合,业界预期2005年的券业洗牌中将会呈现出几个新的看点:
一是券商创新活动可望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在资产管理方面;二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分类监管或许会变成水到渠成的事实;三是真正市场化的同业并购可能破题,今年9月“中信有意收购广发股权”案已为2005年打下了伏笔;四是外资或将以更多的方式介入这一行业,证监会批准组建高华证券,并同意高华与高盛组建高盛高华,此举被业界理解为政策开了一个口子。那么,在大环境更为市场化的2005年,口子会不会有所放大?
悬念二:合规资金何时发力
让更多的合规资金入市,是“国九条”的一个重要政策取向,同时也是2004年管理层力推的一项政策组合。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市场风险的不断放大,各路资金表现十分谨慎。
相对而言,基金算是积极的入市者。今年1-11月,全国共发行基金48只,募集资金1734亿元,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另外,推出了LOF、ETF等基金创新产品。目前基金管理的总资产已达3200亿元,A股市场流通股的13%左右为基金所持有 。“进一步提高在资本市场的比例;完善融资实施规则,研究推出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和风险准备金制度;支持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等。”证监会基金部有关负责人上周透露的2005年工作目标,想来也是业界对来年的共同预期。
在2004年的机构阵营中,QFII风头正现。截至目前,已有27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24家QFII共获得了34.2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今年下半年QFII迎来了一个高速扩容期,有关部门先后批准了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等十几家机构QFII资格或投资额度,此外还批准了瑞银等四家QFII的增资额度。在日前推出的IPO询价制度中,QFII甚至超越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取得了与基金平起平坐的发言权。权威人士透露,2005年管理层在QFII引进或额度限制、机构种类等方面可望推出更开放的政策,QFII扩容有望重现2004年下半年的景象。
有人预言,随着IPO询价制度的实施和大盘新股的发行,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在资本市场的强势表现,将成为2005年资金面的一大看点。其实,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在2004年已经全面破题 。眼下企业年金入市的绿色通道已经全面铺就,社保基金增资选秀也已结束,保险机构直接入市办法也已推出快三月了,只待相关细则露面。有专家分析,长期资金因为资金的规模和性质等原因,对于入市的时点选择会非常耐心。相信随着局面的进一步明朗,在2005年许多蓝筹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中,一定会更多地闪现这些长期资本的身影。
悬念三: 制度变革能否形成共振?
“熊市什么时候终结?”这是一个困扰了国内投资者长达40多个月的悬念。 转折的时点会不会出现在2005年? 专家强调,对于这一问题最大的悬念可能既不是券商的大洗牌,也不是资金面的变化,最大的悬念还是制度变革。
从2004年来看,制度变革已经清晰地呈现出两大取向:一是市场化改革,如发行制度的不断修正;二是本土化的创新,如“以股抵债”方案和“分类表决”制度的出台。
市场化改革是多年政策的延续。尤其是在发行制度方面,今年管理层力推了保荐代表人制度。更重要的是,经过近四个月征求意见,IPO询价制隆重推出,并将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在这四个月时间里,除再融资外没有安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可见管理层力推此项改革的决心。加上第七届发审委即将成立,在即将到来的2005,发行制度可谓今非昔比,而由于发行制度改革给2005年市场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更将是难以预料的。
与市场化改革相比,本土化创新更为市场各方乐道。经过多年的教训,市场各方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对于一些历史原因形成的问题,仅靠引进成熟市场的市场化手段不仅难以化解,可能还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只有通过本土化的创新方案,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8月份启动的电广传媒(000917)(相关,行情,个股论坛) “以股抵债”方案受到了许多人的指责,但经过改进,11月启动的华北制药(600812)(相关,行情,个股论坛)“以股抵债”方案却基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相信更多的改进版“以股抵债”方案,会成为2005年市场上的一道风景。对于最被业界所称道的本土化制度变革——“分类表决”制度的出台,有专家断言,在2005年或未来的某个时点,这项制度将成为解决包括股权分置等问题在内的若干重大制度创新的基础与前提。
“分类表决”第一例将出现在2005,IPO询价制下的第一股也将出现在2005。诸多制度变革都将在2005集中付诸实施,而当一个又一个制度变革措施在操作力度与时点上协调配合,并形成共振之日,也许就是市场重大转折之时。
来源:[中国证券报]
( 责任编辑: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