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4年12月,《北大商业评论》迎来她的第一个周年庆典,《北大商业评论》禀承北大百年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以“植根本土管理实践,提供中国企业成长思想动力”为办刊宗旨;坚持“中西融贯、知行合一”的办刊理念,求新务实,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与商业评论;富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国外优秀企业可借鉴的管理模式,以及全球范围内前沿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管理,未来之道”。搜狐财经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直播报道。
赵民:的确我跟东升很多次在一起都听他讲的话我是不太同意的,我认为这个话容易产生误导,如果不加分析的去听容易吃错药,他这句话本身我觉得应该加上一个内容和主题,谁向谁学习。我提出的观点是这样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应该向民营企业学习,像中国银行这样国有企业应该向跨国公司学习,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向中国的国有企业学习,这三句话听起来好象有点不大对头,我解释一下,大家再评判一下对不对。
第一,跨国公司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学习,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我的观点,我今年一个月以前,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遇到李东森,我注意到媒体上的报道TCL购并阿尔卡特以后,在五一、十一的重大节日,手机销售高峰的时候,TCL的人在加班,而阿尔卡特的人全部关机,根本找不到人,我觉得这就是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当中,两种队伍对一个市场的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当中,创业精神适应市场需要的这种敬业精神上讲,我觉得跨国公司无疑要向中国的民营企业、本土企业学习,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我讲更大一点的例子,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成功和不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土化做得不到位不到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的核心,能不能成功,我建议这些跨国公司要民营企业去取取经,到远大空调的张总这里取取经,在远大空调很多员工是半军事化产品,在这样的形式下生产出的产品才是高质量的。
第二,国有企业应该向跨国公司学习。现在看华人集团有九大十一步,再看十年以前,中信集团和广大集团所划的领域大概比九大还要多,他们现在在干什么,都在往专业化方向走,中央国资委领导在各个场合都在谈中国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专业化,主业不能超过三个。最近媒体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主营业务三个以上的国有企业占了58%,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统计过,我们最新做了一个研究,2003年主营业务两个以上,一个和两个占92%,在世界财富杂志500强里面,主营业务含三个以上不到9%。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采用一个模式,核心业务专业化及市场研发化。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特大型企业在主要的行业里面和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或者争做领先的话,专业化是我们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越来越多的更加专业化,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我认为我们的国有企业,尤其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应该主动向国际公司学习。
第三句话,中国的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绝大多数中国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都存在着缺陷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不是就一定好呢,有觉得有一定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整个企业文化的相对的这种历史的制度的延续性上面它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管理制度,我们到现在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去咨询,发现企业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管理ABC,北大光华MBA这些东西在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里面都是没有做到的,基础管理很差,你知道一个公司如果做到一定程度基础管理很差的话就很难体制创新。所以中国民营企业主要的问题我号召向基础制度的管理方面学习。
所以三个层面,三句话,我觉得东升讲得是有缺陷的,东升做的拍卖到泰康人寿,全部引进的是洋货,是中国历史没有的,在中国历史没有的行业里面是可以向外国人学习的,但是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还要有针对性的来看。
王方华:赵先生一开口都知道咨询公司都是这样,他画了一个圈,他向他学习,他向他学习,他都没错了。:)旁边的白教授举手了,我们让白教授来给我们阐述一下他的观点。
白长虹:赵董事长讲的也是需要分析的看,他特别界定了需要学习什么,其实不同企业的学习往往是学经验,从学经验上的角度讲是快餐,我向不同的企业学习,特别向行业标杆学习,特别是快餐的作用,很快能学到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这跟你的学习目的有关,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不断寻求进步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向异业去学习,银行业向宾馆学习,像营业厅里面也有大堂经理了,向小酒吧小餐馆学习也有背景音乐了。所以异业学习往往可以带来一种新思维,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进步方式。这种进步是很有局限性的,它实际上针对的是经验性的学习,无论是向外国企业学习,还是向行业内的同行标杆学习,还是向异业学习,还是不同体制之间去学习,更多的是他是经验式的学习,个案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进步往往产生的效应是渐变式的效应,对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高速成长的面对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对于寻求更先进,更具有主导性,更要在世界市场占据地位的时候,这样的学习就不够,本来管理的渐变是进步的,但是也可以快快进步,但是在管理的进步当中就有着重要的区分,是渐变的一种进步,还是跃变式的进步,这种进步可以说是管理的升级。从学者来看,中国的企业无论是民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进入我们这里的外资企业,针对中国的市场环境,在管理上都有相当普遍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跟我们中国的成长速度,增长速度相比较,机会太多了,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关注进步,而对我们管理的升级相对比较弱,因此这种系统的升级正式得进步一定要用整体的系统化的思考,常常难以成为从一个个案从单一的渠道获得进步的途径,这时候就需要向理论学习,理论有局限,理论可能有这种概括性,抽象性,但是理论有优势,那它实际上把各类企业,中外的企业,不同体制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的企业各种不同的经验,企业当中进步的经验来加以概括,加以总结,所以学者从来都是向企业学习之后才产生了理论发展了理论的,在这个基础上又能高于现有企业的进步之道,提出新的可以给我们以指导,给我们以帮助的东西。那这样的东西因为是用系统的思考,那大概理论是相对来讲能够胜任这样东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所以如果说向谁学习,那我提议,我们中国的企业界应该加强这样一种向理论学习的意识。我们这个方面应该不客气地讲,这些年有进步,我们爱学习了,但是呢,我们这方面的差别也很大,我们更喜欢快餐式的学习,从长远发展之道来讲,我们应该梳理这样的意识来,特别向大,百年企业追的追求而言是需要树立这样的意识的,当然从做理论的,学者是做理论的,我们也需要做一点工作,我们要放下身段,我们要更多的关注中国企业的特定需求,我们也要让我们理论能够更切合中国企业进步的实际,尤其在中国这个地方上企业的进步常常不是我们把先进的理论拿来就可以解释得通,就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是需要做一些理论的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大商业评论确定了一个追求,发展中国的管理理论,要致力于把管理的管理和实践去结合,去致力于为中国企业的成长提供这种思想理论的支持和工具,那这个追求我觉得应该是我们作为研究者和学者应该赞赏,也应该共同去实践去力行的东西,也借这个机会祝贺我们北大商业评论这样新的刊物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我也提到,理论上,对于渐变,对于跃变式的学习,实际上模仿式的创新就不足了,它需要有一定的原创性,所以呢这也算补充陈东升董事长的一些意见。我记得我们一年前就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对于高端企业是需要一点创新才可以的。
(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