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入世三年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发步伐的加快,外资参股中国银行已然成为了一股风潮。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再到四大国有银行,几乎在各个类型的银行系统内都可见到外资或明或暗,若隐若现的身影。
自银监会去年十二月发布《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之后,兴业银行率先引入国际金融公司、恒生银行和新加坡直接投资公司三家外资股东,共同持有兴业银行百分之二十四点九八的股权,成为国内外资入股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
随后,交通银行、西安商业银行等立即跟进,引入了汇丰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据悉,更多的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行、建行都在加快推进自身改革,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对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雄厚实力的金融机构的进入,有利于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方式,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强化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
而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参股中国银行,借助国内银行的资源优势、网络优势以及与客户关系,迅速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并尽快实现本土化。特别是在中国尚未完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通过参股迂回切入中国市场,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路径选择。
双方的这种合作意向得到了管理层的有力支持。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经多次公开表示:“外资参与中国银行业改革,双方都是赢家。”“银监会今后将继续为外资参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支持外资银行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银监会对外资银行参股国内股份制银行已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态度十分积极。
应该说,在中国离银行业全面开放越来越近之际,将利用外资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洋股东”来中国的初衷并非是“扶弱济贫”。利益的潜在对立性决定了外资银行绝不可能无私地去培养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其最终的目的必然是利用参股这个跳板,蚕食中国巨大的金融市场。
从现实情况看,成为参股目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盈利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业务范围、管理机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事实上,短期内并不容易看到所谓的“双赢”局面。
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加入对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提出了挑战。专家指出,外资银行在与金融监管当局博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擅长利用监管法规的模糊地带进行金融创新,这使得监管难度不断提高。此外,由于中国市场容量大,监管尚未完善,还存在着外资银行向我国转移坏账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金融风险防范与监控的研究。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表示:“中国银行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操作上不能进入误区,特别是在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问题上,不能盲目,一定要慎重。外资参股中国银行,实际上是一种金融渗透。在引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在银行之间的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上,而不是单纯将引资作为目的。同时,中国应当加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加强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金融监管,这样才能促使中国银行业改革健康进行。”
(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