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陈衍晖 整理
MBO被广泛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层用于收购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通过对张裕A曲线MBO的剖析,可窥一斑。
张裕A批发“百万富翁”?
张裕A曲线MBO为市场留下了巨大悬念,管理层人均200至300万元,总额上亿元的收购资金从何而来?
根据张裕A披露的公告显示,购买张裕集团45%股权的裕华公司有着46个自然人股东和两个法人股东。两个企业法人分别为烟台裕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裕盛公司”)和中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诚信托”)。自然人股东自筹资金。
其中,46名自然人股东持有裕华公司37.8%的股权,裕盛公司持有17.2%,中诚信托持有45%。
我们先来看这46名自然人的出资情况。公告显示,本次国有股权转让总价为38799.51万元,46名自然人持有裕华公司37.8%的股权意味着需要出资14666万元,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出资额为318.38万元。
再来看裕盛公司。根据公告,裕盛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27日,注册资本6733.3万元,法人代表孙健。裕盛公司由26名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其中,张裕集团和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共14人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4%,12名中层骨干出资占注册资本的36%。
根据上述信息分类计算,14名高级管理人员人均出资307.8万元,而12名中层骨干人均出资201.99万元。
计算出这些人均出资后,我们不得不惊叹,这几十名“百万富翁”竟然都隐居在张裕集团、张裕A这样的国企中,而且拿着可能不超过10万元的年薪。
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公司在2003年年报中披露的高管薪酬并不支持上述“百万富翁”的说法。
张裕A2003年年报显示,公司共有1735名员工,公司年度报酬总额为157万元。获得最高薪酬的3名董事,其报酬年度总额为35万元;获得最高薪酬的3名高级管理人员,其报酬年度总额为32万元。其中,10万至13万元的有2人,8至10万的7人,6至8万的5人,2至6万的3人。
至少在外界看来,年报披露的数据,才是中国国情,更符合逻辑。由此,“钱从哪来”才更让外界关心。
信托、贷款助高管收购
张裕A改制的路径设计是,通过职工持股公司购买集团45%的资产,并由此实现对上市公司的间接控股。依照张裕A正式披露的方案所言,张裕集团的改制并非全体职工都能拥有股份,参与改制的人数不过72人,其中,管理层仅占有11%,而且除了张裕集团内部职工,中诚信托成为第一大股东。
中诚信托投资部王先生告诉记者,中诚信托出资购买张裕集团并非股权投资,是代人持股。据悉,中诚信托扮演的是向张裕集团内部人士融资的角色,在其所出资1.74亿元中,一部分是张裕集团直接“信托”给中诚信托,设立以股权投资的资金信托;另一部分是张裕集团管理层先从中诚信托融资,然后同样“信托”给中诚信托,设立以股权投资的资金信托。中诚信托受托持有裕华公司45%的股权,张裕集团内部人士以此作为融资担保。
几位参与集资入股的张裕集团普通员工都明确表示,他们没有得到中诚信托的任何融资,也不存在与中诚信托的资金信托关系。
实际上,46名职工的实际出资额并非是当地工商局登记中所列明的资金额,而是每个人代表背后的多个出资人。而那些没有出现在股东名单中的出资人,由张裕集团出具入股证明。
至于资金来源,除中诚信托提供融资外,其余部分一则由出资人自行筹集,另外,很大一部分由张裕集团出面和当地工商银行接洽,出资人用房产抵押贷款。其中该笔贷款资金封闭运行,虽然每个贷款人得到一个账户存折,但开始并不知道密码,直到资金用于购买股权划走后,银行才把密码告知贷款人,该银行账户还将作为将来入股的分红账户。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