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美的收购华凌其实是想做大冰箱产业,与老对手科龙直接形成全线产品竞争。
市场人士认为,此番人事调整可能与没能达到当初并购时美的提出的要求有关。华凌内部人士也认为,美的扭亏心切,而华凌的原国有机制、经营理念甚至企业文化,与美的相差甚远,不利于管理层协调一致。
一个星期前,有关华凌高管相继辞职一事还沸沸扬扬,而目前,尘埃并未落定,一切却似乎突然陷入沉寂。
“美的现在正在对华凌进行调研和财务核算,所以消息封锁得比较紧。”当记者就此向华凌方面问询时,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
12月初,离美的并购华凌不到一个月,突然有消息传出:华凌董事会中两位留任高管总经理陈小石和财务总监梁伟文已经呈请辞职。不到一个星期,美的集团在营销部内部会议上宣布华凌营销总经理纪京松已离开公司。
记者辗转联系到纪京松,他表示,“12月8日公司正式宣布我要离开,不过在此之前我就提出过请辞,现在我负责的工作已经交接给了现任总经理刘亮。”据纪京松说,他这段时间的工作主要是帮方洪波、刘亮等把营销系统组建起来,但对于辞职原因却避而不谈。
“收购的时候虽然承诺留任,但是收购后高层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并购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那么就会有所动作,比如人事调整。”一位美的内部人士说。
市场人士认为,此番人事调整可能与没能达到当初并购时美的提出的要求有关。在并购之初,美的集团总裁何享健曾要求华凌一年内扭亏,但对于华凌高层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华凌的亏损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扭亏也不是这么短时间就能完成。”该人士说。
对于高管辞职,华凌内部人士也认为,美的扭亏心切,而华凌的原国有机制、经营理念甚至企业文化,与美的相差甚远,不利于管理层协调一致。有人甚至进一步分析,美的要扭亏,首先要全面摸清华凌的底细,而原总经理与财务总监辞职,无疑将大大方便美的方放手对华凌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工作。
华凌巨亏之谜
据一位了解华凌的知情人士说:“华凌要扭亏,还是要先把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找出来,而这么多年沉积下来的账本一一翻起来,是很令人头疼的,那可能会是个很可怕的数字。”
华凌集团199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公司。作为一个仍然颇具价值和影响力的家电品牌,华凌也曾经历过辉煌。但资料显示,公司在1998年以前就开始出现巨额亏损。1997年,受整个市场经济低迷的冲击,华凌经营亏损1.7亿多港元,1998年继续亏损9000多万,到该年年底累计亏损达1.9亿多港币元,这一年,华凌集团的总负债率已经高达70%。
从1999年到2001年,华凌慢慢走上了复苏之路。连续三年的赢利使公司到2001年底亏损额降低到了4000多万。但在这几年的账单中,从2002年又开始出现巨额的经营亏损,经营亏损接近2亿,累计亏损额回升到2.5亿。
据了解,从华凌近几年的投资情况来看,从1999年到现在,华凌在生产产能上的投资达到了至少4亿港元,但是投资回报率似乎并不乐观。华凌不仅没有扩大产能提高销售量与赢利,反而陷入债务困境,近几年华凌集团的总负债率一直在65%以上的高水平浮动。
据华凌集团2004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经营亏损2000多万港元(以下未注明均为港元),比上一年同时期增亏60%以上。累计亏损额4.4亿多。公司声明,截至2004年6月30日,集团有关透支、贷款以及贸易的银行信用额度约为92146万,其中银行贷款约60919.5万,而此时,集团手头现金大约只有19475.6万,其中776.6万还是通过融资而来的。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上半年,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压抑售价大幅上涨的原材料,上半年的主要材料钢、铜、塑胶价格均大幅上涨,同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使得产品成本上升,严重影响毛利水平。
从营业利润来看,华凌除了小型冰箱有一定的盈利之外,冰箱销售和空调销售及其它经营都处于亏损状态,光冰箱这一块业务就亏损22万多。
而该知情者表示,真正亏损的数字还没有估算过,历史上共有多少亏损,现在美的方面正在测算。
“公司亏损这么多年,有历史长期累积下来的原因,所以并不仅仅是关系到高管层的功过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专业人士分析:“不论是冰箱还是空调,这两年整个行业开始了恶性厮杀,走的是扭曲的竞争之路。完全以价格去拼市场,没有真正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而是不断地玩概念,重复化非常严重。同时,大量企业不惜代价,盲目投资,结果造成普遍盈利降低。”
今年上半年,华凌各产品销售量达120万2200台,其中空调约66万3500台,冰箱月销售额53万8700台,而华凌空调销售额是8亿3400万元港元,如此折算下来,华凌空调的平均售价约为1200元。
“华凌这两年在市场的挤压下,明显在走向低端,价格接近三四线品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这几年在竞争中三四线品牌进一步被淘汰,退出市场,如果没有开发出新的高科技替代产品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亏损必然不断恶化。”这位专业人士说。
而华凌内部人士则认为,“现在整个空调行业竞争如此激烈,这个行业已成夕阳行业,有多少赚钱的?据说现在奥克斯都不赚钱了。在行业中别说排在前八名的华凌,起码要在前五位才赚钱。”
而大多数企业之所以豁出去参与价格战,也是迫于无奈。在行业“洗牌”的大势之下,企业必须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这与彩电业的情景非常相似。几年前,中国的彩电业就开始了痛苦的洗牌,由最初的近80个品牌淘汰成现在只剩下10余个。
显然,白色家电行业的“磨难”还正在进行中。
美的胜算几何?
美的以2.3亿港元的价格迎娶华凌,自然不会对华凌存在的问题置之不理。但是,美的的入主能给华凌带来灿烂的未来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刃波认为,家电业资本大鳄的操作将促进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使白色家电行业从平衡走向失衡再走向新的平衡。
陆刃波认为,在经历了冰箱行业四大品牌、洗衣机行业四大品牌的长时间稳定之后,国内的白色家电正迎来第二次市场大整合的时代。
今年以来,在白色家电行业内,不但发生了美的并购华凌,还有科龙2亿元收购威力、TCL牵手东芝投资上亿元新建冰箱生产基地。这样大手笔的运作背后,是家电企业在纷纷争做寡头,然而,做寡头的胜算又会有多少?
华凌一位高层认为:“美的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凌的财务和历史遗留的战略机制问题,将来才有可能合作得很好。当然我们也可以以乐观的心态来期待。”
该人士还认为,这个行业以后通过这样的整合,可能会形成几个寡头,由此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从而保证这个行业的合理利润。因此,从行业来看,收购整合有利于改善现在白色家电行业普遍亏损的困境。
而来自美的的一位人士则认为:“美的入主后,华凌可以借助美的的资金来摆脱目前的资金瓶颈。如果在采购、营销等各方面整合得好,可以形成上下游成本优势,要在一年内实现扭亏也不是不可能。”
该人士认为,华凌空调将保持中档品牌地位。此前有一段时间华凌已经接近三线品牌的价位,而自从方洪波上任后,华凌空调价格开始慢速持续上涨。价格回调后华凌空调将与美的的空调产品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价格体系,更能配合集团整个的营销策略。
而事实上,美的更看重的还是华凌的冰箱业务,而这也正是美的的软肋,华凌的优势。一直以来,华凌就是美的冰箱的主要贴牌厂家。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美的收购华凌其实就是想做大冰箱,与老对手科龙直接形成全线产品竞争。
而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何享健日前也对此作出回应他表示,美的收购华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做大做强制冷产业,华凌的发展方向不变,继续专注于制冷产业;华凌品牌将在继续使用的同时保持独立运作,华凌还可以利用美的平台与资源,实现规模、效益的优势互补。
尽管目前华凌与美的的渠道还是分开的,但据美的方面有关人士介绍,通过资源整合后,会走向两个品牌共享渠道的趋势,这样可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集团的市场份额。当然,目前来说不可能融合得这么快。
“要扭转这么多年来的亏损,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事。先需要对公司有详细的了解,然后才能出台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策略,战略与相关措施估计过完年就会出来。”这位人士说。
( 责任编辑:林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