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4年,农民笑得最开心。不仅粮食增产了,收入也大幅度地增加。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综合分析,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有望突破年初预定的5%的目标,是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于种植业特别是种粮的收入扭转了多年在低谷徘徊的局面,种粮收入、劳务收入和政策性收入增加,成为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三个重要渠道。
“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民增收
今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支农重要方针政策。
中央1号文件专门研究农民增收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这说明,农民收入的增加,被摆到空前重要的地位。这个文件九个方面二十二条,条条倾注了党中央对农民增收的一片真情。
年初以来,中央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总产量稳超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粮食增产的同时,国家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引导粮食价格合理回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由于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价格的回升,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出现28.4%的较大增幅。据统计,今年农民的售粮收入增加了600多亿元。
农民外出流动性就业稳定增加,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由于各地积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大农民工权益保护力度、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截至目前农民外出就业突破1亿人,外出劳务收入增长18.8%。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以前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已偿付87%。按照清欠工作的目标,2005年春节前要把2003年以前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偿付完毕。各地正加大清欠力度,保证农民工拿到应得的工资。令人鼓舞的是,各地防止拖欠产生的制度性建设正在逐步加强。
减免农业税,实行直接补贴等政策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另有16个省的268个县免征了农业税。通过免征农业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加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国农民普遍“减负”达33%,农民减负增收达302亿元。全面推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总额达116亿元。截至11月底,已累计向种粮农民兑现113.4亿元,占97.8%,近6亿种粮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通过粮食直补,平均每户增收74元。另外,国家还在13个粮食主产区安排良种补贴资金28.5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7000万元。
农民收入提高,拉动农村市场,出现城乡市场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9、10月份,县域商业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大中城市,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现象。农村面貌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六小”工程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一年来,已有6800多万农民参加,筹集30多亿元资金,为农民报销了近14亿元。
支农政策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尽管今年农民增收的形势很好,但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收入的增长还只是恢复性的,目前农民收入基数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很明显。农民挣来的钱,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买种子、化肥、农药,重新投入下一季的农业生产,而用于生活的消费支出所剩不多。
我们还应该看到,农民增收的基础也不牢固。由于农民收入与粮食价格关联密切,而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存在不确定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将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再上一个新台阶,还需要政策和多方面的支持。
———完善支农政策。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减免力度,完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良种补贴政策;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对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既要防止粮价下跌,也要防止粮价暴涨,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强和改进农资价格监管,继续实行促进农资生产流通的各项优惠措施,千方百计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拓宽增收渠道。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拖欠。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会议明确指出,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这再一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重中之重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2005年,随着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增收的好势头将会保持下去。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