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孙 雷
满洲里报道
又一列满载原油的货运火车缓缓地驶入了车站。
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成罐的原油在成列的木材等货物中间有序地穿梭“流动”着,为宽大的满洲里铁路站场平添了几分热闹和温暖。
冬日的清晨,满洲里,这个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在默默体味着中俄能源合作进程中的每一次潮落潮起。
中俄能源合作变数迭出
又有新消息了。
12月19日,一个神秘的企业,贝加尔金融集团(BaikalFinansGroup),成功收购尤科斯石油公司核心企业尤甘斯克油气公司76.79%股份。此后不久,“国际文传电讯”便透露,贝加尔金融集团的所有者已经把所收购的股份悉数卖给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之一。公司代表认为,此举是实施把公司转变为国家能源集团的计划,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
尽管尤甘斯克油气公司的拍卖程序遭到美国的公开质疑,但一招漂亮的“乾坤大挪移”之后,俄罗斯政府加大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的意图已经踏上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之前,俄气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署了关于石油项目合作的补充协议。
分析人士指出,以上迹象表明,2005年开始,中国将有机会大规模参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的上游开发,以及共同规划中俄油气管道建设。
几乎与此同时,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近日宣布,计划中的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方案最后出台的时间将再度推迟,到明年3月才可能会给出答案。而此前他曾经表示,泰—纳石油管道的最终决定将于今年年底做出。
一切都在分析,一切都还仍然是未知数。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变数让人们似乎总是难以判断,明天,风会向什么方向吹。
云里、雾里,人们渐渐发现,俄罗斯在看似犹疑和“不规则”的变化中,却一方面在国内稳步地“清理门户”,将战略资源通过种种方式重新收到国家手中,另一方面,又在不露声色地以“能源外交”为资本,谋求并不断获得着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
远东石油管道方案之争,便是其中最经典的案例。
1994年,俄罗斯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从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大庆方案,通过高效、安全、低廉的石油管线为中国输油。但时隔10年,该管线方案几乎成了一张废纸。
变化始于2002年。那年的11月27日,俄联邦安全会议讨论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和石油出口管道问题。普京总统在会上提出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通往远东纳霍德卡的石油出口管道的建议(即“安纳线”)。
从此,“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便愈演愈烈。
2003年10月,由于涉嫌欺诈和逃税,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其拥有的公司股份也被检察院冻结。而事发前,霍多尔科夫斯基还在积极争取要在俄罗斯新一轮的总统大选中与普京一决雌雄。
老总被抓,高管纷纷逃亡国外,尤科斯石油公司则受到了俄政府的严格检查。作为“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的俄方项目实施单位之一,也是“安大线”的主要供油公司,尤科斯公司自然也是“安大线”坚定的支持者。它的变故,使得“安大线”方案逐渐走向了弱势地位,直至最后死去。
事情的发展再次出人意料。继“安大线”之后,“安纳线”最后竟然也遭遇了被否决的命运,更接近“安大线”方案的“泰纳线”(该管线起自西伯利亚的泰舍特,中间绕过贝加尔湖,终点仍在纳霍德卡,全长4300公里)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问题似乎与日本有关系。2002年底,日本开始插手“安大线”,强力推销“安纳线”,甚至不惜以重金做诱饵。2003年6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分别赴俄游说,并承诺如果俄罗斯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日本将提供75亿美元的资金,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
然而同时人们往往忽略的是,俄罗斯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的模糊态度。2003年8月28日,俄联邦总理签署的《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前能源战略》中规定,要在东部修建通往远东海港的石油出口管道干线,同时铺设支线至中国(即“折中方案”),但在该能源战略中却并没有明确规定支线从哪里分出,从而给人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时至今日,最后方案迟迟没有出台。但俄罗斯政府却已经初步做到了两件事:战略资源在逐步回归政府;中日两国在石油管道问题上形成互相竞争的格局,并在不断增加对俄的相关承诺。
“在整个过程中,俄罗斯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得到了很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福川副研究员这样说。
俄罗斯的强国之梦
“安大线”的伤似乎在被慢慢平复。
2004年9月中俄总理会晤时,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在油气合作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俄罗斯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不管远东石油管道走向采取何种方案,都将积极考虑将石油管道通往中国;增加俄罗斯对华的陆路石油出口。
为了落实上述共识,2004年11月26日,中国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总裁法捷耶夫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了《关于加强合作问题的会谈纪要》。双方商定,继续协调扩大口岸通过能力,保证俄罗斯出口到中国通过铁路运送的原油运量2005年不少于1000万吨,从2006年起至少达到1500万吨。
俄罗斯很清楚中国的石油需求。
1996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进口国。2002年,中国以日均进口536万桶的消耗量超过日均消耗量为534万桶的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研究所预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到2010年将达到每年3.9亿~4.1亿吨。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到2010年达到800亿~1000亿立方米。
而中国原油产量目前仅为1.6亿吨,天然气产量达252亿立方米。如此大量的能源需求只能依靠进口。据海关最新统计,2004年前11个月我国原油进口达到创纪录的11062万吨,同比增长35.3%;预计全年原油进口将超过1.2亿吨。
部分由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凸显了中国建立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的迫切性。
俄罗斯也懂得自己的优势所在,它最不缺的,就是能源。
仅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例。俄远东地区面积620万平方公里,占俄联邦国土面积的36.4%。该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所有行政区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含油气区域的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5%。
从宏观上来说,该地区共有三个大油气区:北极东部海洋(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大陆架油气区、远东海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萨哈林州东北邻海)大陆架油气区和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大型油气区。这三个主要油气区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潜在储量分别为197亿吨,占全区总预测储量的41%;176亿吨,占全区预测总储量的38%;100亿吨,占全区预测总储量的21%。
也就是说,整个远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的潜在总储量高达473亿吨。
有这样的底气,才使得俄罗斯联邦能源经营部副经理奥列格·格尔杰耶夫,在第四届全俄油气周(10月28日)期间宣布,2005年俄罗斯将保证国际市场12.5%的原油供应量和35%的天然气供应量。
有这样的底气,也才使得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敢于宣布,俄政府有可能重新预测原油开采量的增长率,即把2020年的石油开采量修改为5.5亿-5.9亿吨,每桶价格在25-35美元之间。按照俄政府此前制定的2020年前能源战略预测,到2020年,俄罗斯的原油开采量为4.5亿-5.2亿吨,原油出口量为3.3亿-3.7亿吨。
长期以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是俄罗斯经济的主导部门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之所以能够经受住连续多年的经济危机困扰并最终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同样,俄罗斯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仍必须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规模。
一方是巨大的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另一方是丰富的能源,同时又急于通过能源来获得国家强盛的强大动力。“中俄能源合作是必然的,上帝安排的。”李福川说。
问题是,如何将这必然性,巨大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李福川认为,我们要把这种合作的巨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存在,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一纸文书上。
“单靠陆路运输无法满足双方能源合作的发展需要。从长远观点看,铺设俄罗斯—中国的石油管线是中俄长久稳定发展燃料能源合作的可靠保证,是必然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名誉所长赵立枝说。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已经逐步彰显出他的根本出发点的日益确定: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利益。这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州的大国,它的国徽上是一个双头鹰,一个头向西,一个头向东:双头鹰同时注视东方和西方,在均衡东西方势力的前提下,全方位拓展对外关系,进而实现俄罗斯成为世界强国之梦。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