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廖新军
上海报道
上海浦东一家装修略显豪华的营业部,10多个股民稀稀拉拉坐在偌大的散户厅里,行情在瞬间飙升,但在他们脸上看不到激情,更看不到从前的三五成群和交头接耳。
他们似乎已经麻木了,因为在短短的3个月里,已记不清是第12次还是第13次重上“政策底”1300点了,再来多几次,也不过如此,日子还得过,只是口袋会更瘪。
“今年就这样了,明年会有行情吗?”一位看上去60多岁的老者试探性地问,脸上写满了期待。
股市关键词
2004年的数千万散户,相比德隆还是幸运的,毕竟他们留在了市场。而德隆,这个曾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强庄,已然成为历史。
对2004年的股市来说,“德隆”、“国九条”、“1300点”,“券商托管”,肯定可以归入最热门的关键词之列。
在3个关键词之间,德隆与1300点有一段牵扯不断的“渊源”。
早在2003年下半年,德隆旗下多位人士对记者说,德隆内部估计,只要指数不到1300点,德隆就不会有问题。其时,德隆的资金链已经绷得很紧。
但德隆王朝还是瓦解了,而且就在1300点到来之前。
2004年4月15日,应该是德隆的一个分水岭。
是日,德隆系旗下的“三驾马车”,俗称德隆“老三股”的湘火炬(000549.SZ)、新疆屯河(600737.SH)和合金投资(000633.SZ)第一次集体跌停,德隆风暴正式拉开序幕。此后,股价飞流直下,德隆旗下控制的金融机构大量的委托理财资金灰飞烟灭。
时至今日,德隆的后事还在料理之中。
德隆“老三股”集体跳水的第一天,德隆旗下一金融机构副总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怎么就守不住啦,不是还没有到1300点吗?”他也感到纳闷。
曾有不少市场人士戏称,德隆倒下可能意味着股市崩盘。事后看来,这也应该是2004年股市的分水岭。4月15日,上证指数被砸到1700点以下。
此前的4月7日,大盘创出的1783点成为了2004年股市的“珠穆朗玛峰”。
如果说德隆事件导致了此后大盘一路下跌,可能有点武断,而且在思维上过于单一,毕竟4月份国家还出台了宏观调控政策。不过至少可以说,德隆危机以及导致它加速灭亡的宏观调控,终结了“国九条”以来的大好行情。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就是被各方人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里程碑的“国九条”。
《意见》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到了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高度。
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憧憬着牛市的降临,千千万万的股民对“国九条”的期望值随之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于是,指数从2003年11月13日的1307点开始,几乎是一气呵成走到了2004年4月7日的1783点,行情持续了近5个月,涨幅达到34.6%。
企业也乘着“国九条”的东风,扯起了又一轮融资大旗,新股频繁发行。
1300点的迷茫
然而,股市如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经不起连续、过度的抽血。
于是,在持续5个月的下跌中,上证指数从4月7日最高的1783点,跌跌撞撞到了9月13日收盘的1260点,跌幅近30%。
9月9日,大盘首次跌破1300点的政策底,收盘于1284点。此后连续3个交易日,股指在1300点下方运行,13日最低到过1259点,创出了多年来的新低。
深圳一名私募基金管理人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估计再过一两天就要爆仓,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与他一样,股市所有投资者的日子都是难熬的。
事实上,政府最高层也关注到了普通投资者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媒体适时播发了“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抓紧落实‘国九条’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新闻。
9月14日,大盘高开6点,收于1300点,大涨40点,1266点的开盘点数是当日的最低点位。
“9·14”行情随之爆发。
但“9·14”行情昙花一现,至9月24日最高的1496点,行情戛然而止。
“9·14”之后,各种“利好”几乎以信息轰炸的频率密集亮相。
9月15日,银行获准可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就在同一天,中断了几个月的QFII重新启动,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瑞银、花旗环球和日兴资产分别增加投资额度2亿美元;9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
10月13日,证券业协会公布首批创新试点券商名单;10月19日,《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和修改后的《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颁布;10月21日,证监会发布通知,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0月25日,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
11月5日,《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发布;11月10日,《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见报;12月8日,以“上市公司分类表决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正式出台;12月13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并决定年内不再发行新股;等等。
但市场似乎不为政策所动,9月份以来至12月27日,大盘十几次破了1300点,至今在1300点上下徘徊。
有市场人士认为,政策只能诱导市场不能决定市场走势。“投资者的信心丧失贻尽,已经变得麻木了,于是,政策这只有形之手调控失灵。”
投资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冲动。
“千点论”近乎实现?
有市场人士认为,上证综指无法反映股票价格变化的真实性,1300点只是表象。
根据独立研究机构天相投资提供的数据,在剔除新股因素后,上证综合指数远低于1300点。
据天相投资统计,2004年9月13日,剔除新股因素后的上证综指达到最低,为1192点,但当天的收盘点位是1260点;12月21日,上证指数为1275点,但实际上只有1207点。
而8月17日有媒体统计,上证综指若剔除新股因素,已至1100点左右。
华夏证券银国宏指出,从1999年12月27日的1345点到2004年11月8日的1309点,上证综指不过下跌36点,但简单平均股价下跌了40.71%,以流通股加权的平均股价下跌了40.20%。即使与2003年11月19日相比,在上证综指仅下跌3点的情况下,简单平均股价出现了14.29%的下跌,以流通股加权的平均股价则下跌了13.57%。
以这种方法推断,现在的股价应该到达了2001年的“千点论”或者“推倒重来论”时的股价。
失真的股指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某些错觉,但投资者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
12月19日,成都刘纯等35名普通股民在媒体上发表联名书信,呼吁管理层躬身听取民意。“我们把自己的血汗钱、养命钱拿出来投资证券市场,不但没有分享到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反而遭受近乎抢劫一样的巨大损失。”
该联名信指出,股市从2001年至今下跌近1000点,股市流通市值损失约8000亿至10000亿元,股民的平均损失在6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损失更高达80%以上。据测算,十四年来,中国股市的所有二级市场参与者总计亏损在18000亿元人民币,折合约2300亿美元。
股民们呼吁管理层采取果断措施,妥善解决“股权分置”等问题,在未解决此根本问题之前果断停止一切形式的“融资、圈钱”。
事实上,损失惨重的不仅是散户,券商、基金等机构的情形也差不多。
据已公开的消息,券商前10月共亏37.7亿元,平均每家亏损2908万元。另一份反映2004年10月券商全行业经营情况的财务数据则显示,130家券商营业收入为11.56亿元,利润总额为-9.94亿元,净利润为-10.07亿元。
有数据说,目前A股市场54只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已超过30%。
对此,前中国证监会主席、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周正庆近期多次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宏观经济一直向好的前提下,股市却背道而驰、一蹶不振,直至引发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诸多市场风险?
12月21日,包括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和前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周道炯、周正庆等4位新中国证监会主席,在北京举行的“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就股市现状进行了演讲或提交演讲稿。
周正庆再次表达了上述观点。
而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说,人们认为中国股市市盈率过高,而且试图用某个海外市场的市盈率同中国相比较,并以此作为合理定价标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于怎样才能使股票市场健康发展,走出目前的困境,他建议,要强化两个支柱,即优质大型公司和机构投资者,要大力调整两个结构,即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
第二任证监会主席周道炯的看法则是,中国股市不会“推倒重来”。
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当前仍存在着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下大功夫。今后证监会的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等八方面工作。
据此,业内人士评价说,2005年将可能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元年”。
12月初,瑞银亚洲执董兼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发表报告认为,2005年中国股市将止跌回升。“尽管受到众多负面因素影响,但与过去几年相比,A股的‘可买性’显然已大幅提高。”
相对于外资券商的大胆预测,国内多数券商表现得更为“审慎乐观”。多数券商认为,2005年的股指运行区间为“1200点-1650点”。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