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给周边的一些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面对灾难,全球各国的救援力量都紧急动员,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股强大的救援力量中不但有各国政府,更有世界各地的慈善组织、企业和民众。在新加坡,公众、民间团体和企业界纷纷慷慨解囊,为海啸受灾国家募集善款。在我国的香港,慈善团体走上街头号召市民捐款,香港的许多知名企业捐出百万甚至千万的大笔款项。
而反观内地,除了政府表示提供援助外,在媒体的高频率关注下,公众、企业和社会团体近段时间的反应委实有些冷清。不过最近,终于有个别的社会团体开始行动起来,如北京青春奥运志愿服务团昨天向社会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区捐款。
中华民族向来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美德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新加坡、香港地区的华人、华侨积极捐赠就是明证。那么,为什么在海啸事件中,内地民间的表现反倒不尽如人意呢?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内地的慈善组织不发达,既缺乏灵活性、创新性,也缺乏组织能力。在海外,通常每遇大的灾害,慈善组织由于组织的灵活性,往往能率先做出反应,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迅速开展援助,而且可以起到号召企业、公众捐赠的作用,在企业、公众与灾民之间架起桥梁。例如,此次新加坡、香港地区的企业和公众捐赠,很多都是由慈善组织发起,或者通过慈善组织实施。然而,由于我国的慈善组织大多行政色彩浓厚,他们的日常工作未能广泛深入社区和公众,很难具备民间组织特有的灵活性和活力,在灾害面前,反应往往迟钝。由于慈善组织的时常缺位,即使公众、企业有捐赠的意愿,有时也缺乏捐赠的渠道。
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内地的慈善组织、企业缺乏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不仅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民间也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上出现大的灾害时,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其跨国性的慈善行为,发挥独特的功能:建立两国人民之间持久的友谊;传播中国的慈善文化和国际主义精神。这无论对于构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还是对于树立中国大国的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环境的变化已经到了需要中国的慈善组织跨出国门的时候了。
从此次海啸事件的反应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公益活力与潜力还远没有激发出来。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自上而下的官办慈善组织的改革力度,同时也需要给予自下而上的慈善组织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官办慈善组织的改革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这不仅关系到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而自下而上的慈善组织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动员社会资源、激发社会的创新性与灵活性,而且也可以增强慈善组织之间的有限竞争,甚至促进自上而下慈善组织的变革与效率的提高。
中国慈善组织也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自觉增强国际意识,走出国门。慈善没有国界,中国的民间组织应该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积极参与到国际慈善事业之中。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能够拥有一批有公信、有作为、有影响的国际性慈善组织,在国际慈善事业中发挥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