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报道,北京市将出台一系列旨在推动车市升温的利好政策,其中一个是将取消外地人在京购车的户籍限制。该政策目前正处在启动阶段,相关细则和规定将在今年出台。
这个消息对在北京想买车的外地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在以前,外地人要在北京购车上牌,只能“借”北京人的名义,或通过公司的名义上牌。现在打破了户籍限制,买车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买属于“自己”的车了,不易啊。
可是,到底有多少外地人会对此消息感到兴奋,我们不做乐观的估计。因为已经有了借用北京市本地个人和公司名义这两个上牌“渠道”,事实上想买车的人已经买了,不想买车的人车价再打折恐怕也不会买。用打破外地人购车门槛的办法来给冰凉的车市升温,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需要评说的是,长期以来为什么要给外地人买车设置这么一个门槛。北京市有关负责人在谈到“借用名义购车”时列举了这样做的几个坏处,比如“容易导致车辆登记与事实不符,使车辆管理的难度加大”,“万一出现经济纠纷和交通事故,其责任难以认定”等等。看来,这个极简单的道理,有关部门心里还是清楚的,但奇怪的是,这个荒唐的门槛就一直立在那里,现在要打破了,才想到打破的好处。
其实,打破外地人买车的门槛,并不完全是为了外地人购车方便,体现政府的开放和包容,有关人士已经表示:这是为了“救市”———即所谓的“有效地刺激车市升温”。这样的表态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如果车市一直像前两年那样火热,这样的门槛恐怕还要存在下去?
为了发展市场而打破户籍限制,这在以前并不鲜见。房地产市场遇冷的时候,才允许外地人来购房;电话和手机已经在本地普及,市场资源有大量剩余的时候,才对外地人开了口子(现在办理ADSL业务,外地人可以申请预付费安装,可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即使“先付费后使用”这样毫无风险的业务,外地人可以申请的网速只有512K,而本地人却可以办理1M网速的业务);就连外来务工证,也是在人员流动已经正常,毫无限制必要的时候才废除的。
外地人在城市就业,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向城市政府交纳了税金,这些税金成为公共财政的一部分,那么他们也就应该正常地、非歧视地享受到和本地人一样的政策对待,他们不应该在某项社会资源紧张的时候被排斥在享用者之外,而只有这种社会资源过剩的时候,他们才有权利利用这些资源。
城市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不能看市场的“脸色”行事,更不能为了市场而随意决定一部分人的权利走向。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它要求开放而不是封闭;公共政策也有其应有的决定程序,它要求公平的而不是歧视的———从这两方面看,为外地人购车设置门槛都没有理由。
还需要追问的是为外地人购车设置门槛有没有法律的许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禁止一部分人在某地购买某种流通商品,这样的政策是不适当的。我们知道,在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前,有关部门已经对不适合法律要求的行政许可进行了清理和废除,但是这样的规定不知怎么就能延续至今。
我们一直在惶惑,为什么“外地人”的烙印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政府决策。当外来务工证废除时,我们高兴过;当进城农民工子女可以进入公办学校读书时,我们也高兴过;现在,我们不知道是不是高兴,也不知道这样的“高兴事”还有多少———什么时候能一下子对所有的针对外地人的规定来个彻底的清理,打破门槛一步到位呢?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