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在很多人庆幸狼还没有来的时候,却忘了合资企业本身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并不是中国人笨,而是竞争对手太聪明。在这场时间、空间、资源都不对等的较量中,中国企业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不会占有任何先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前瞻性地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发展战略,但日本和韩国的崛起已经让欧美汽车巨头们头疼不已,他们会高兴看到另一个竞争对手被自己一手扶植起来吗?所以早在20年前,外资汽车巨头的中国战略就是尽最大可能打压中国的自主汽车研发和制造。
在合资企业里,外方通过炒作适用于中国的经济型轿车,输出淘汰车型或者是简装版的国际同步车型,让濒临报废的生产线焕发“生机和活力”;在中方忙于满足饥渴的市场需求,个别企业领导追求业绩、地方政府领导追求政绩而忽视企业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时候,外方全面控制整车平台,将发展上升的空间全面封闭;外方通过所谓的零配件全球采购将自己的供应链养肥,而中国的零配件产业很难分得一杯羹;外方通过高昂的知识产权转让费限制中国的自主研发与改进,造成20年来我们不断地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发展道路;而一旦民族资本进入汽车产业,他们就毫不犹豫地举起舆论封杀、技术封锁或者降价打压的大旗。
技术是没有希望换到了,那么市场我们控制住了么?直到现在,《汽车品牌管理办法》还只是一个征询意见稿;政府对汽车零售服务行业的管理存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混乱局面;很多地方政府的汽车工业上级主管部门根本就无从管起。制度的真空导致大量民营资本渗透到汽车销售以及服务领域,而在这一领域,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不可否认4S模式给中国幼稚的汽车产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1999年广州本田率先在全国大兴土木建设4S店时,欧洲已经立法限制4S店。车辆销售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而4S店的经营成本却越来越高。三包索赔期一过,在还没有形成成熟汽车消费理念的中国市场,顾客的忠诚度无从谈起,4S店赖以生存的保修索赔更加苍白无力。而多数合资品牌则不负责任地在热点地区拼命认定专卖店,将市场分薄。
再说广告与市场推广,每年各个品牌的经销商都大把银子往里砸,花钱如流水,可是花的是我们的钱,吆喝的是别人的品牌。
合资企业奉行的是犹太人的经营思维———现金为王,经销商必须自己掏腰包把车提走,再考虑如何消化库存。对厂家来讲车辆只要到了经销商手里就算是完成销售———完全是以产定销。
进入汽车行业的民营资本,则因为受到社会发展的局限,以及国家政策局限,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形成可以同外资抗衡的商会或者行会。商标的所有权不是我们的,经营权是每年一签的,因此民营资本随时可能受到来自境外资本的冲击,悲壮的退出市场。
纵观世界汽车巨头,近几年来几乎都将利润的重心放在汽车金融以及二手车交易,而中国却将汽车金融这块大蛋糕优先向外资开放,理由幼稚得可笑,因为中国企业没有经验,让外国人先试试看。等人家赚的盆满钵满时,还有我们的空间么?
窃以为,从国家产业政策来讲,已不能还停留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层面,因为无论如何市场都是要打开的,不如要求合资方每年追加固定投资或兴建配套基地,将资金留下来技术自然会跟进来;不要考核所谓的国产化率,而是考核产品(包括零配件)的出口比重,向外向型经济拓展;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最大的整车组装基地、出口基地、零配件研发加工出口基地;中国在汽车产业全线得以发展已经不切实际的情况下,建议扶植汽车电子元件的集成化加工,在保证局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适当考虑新能源的研发。
此外,还要加强金融监控,防止外资抽逃避税;扶植利用民营资本,建立在政府监控下的地区级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准入规范。
( 责任编辑:阿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