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信证券(600030)(相关,行情,个股论坛)再次让市场为之瞩目。在券商们都在为生死苦苦挣扎的时候,中信证券却在寻找做大做强的各种途径。
这一次华夏证券成了中信证券的目标。1月7日,北京市政府就华夏证券股权转让召开会议。记者了解到的确切消息是,在这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府选中中信证券通过增资扩股的形式成为华夏证券的大股东。
地方政府力促
“这件事情的确已经有了初步意向,但由于现在变数还很大,谁都不可能透露这里面的一些细节。”一位接近中信证券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但是据我所知,这次中信证券将会依靠北京市政府来撮合这件事情,而不是像收购广发那样。”接触过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位人士证实,此次中信证券收购华夏证券已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同意。
中信证券与华夏证券,一个少壮,一个老牌,华夏证券的失落不可名状。而戏剧性的是此次扮演“拯救者”角色的正是曾经从华夏离开的王东明,他现在已经是中信证券的董事长了。
1992年10月华夏证券获准创建,成为三家全国性券商之一。一年多之后,在海外有投行经历的“海归派”王东明加盟华夏证券,任华夏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创建初期,大家对投行业务似是而非,而王东明以其专业的投行知识给华夏证券投行业务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并且迅速培养出了一批投行骨干。但不久王东明突然选择出走南方证券。
据一位证券业的资深人士介绍,华夏证券当年也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到房地产、贸易等领域,公然地挪用保证金。这可能遭到受过专业训练的王东明诟病。1998年时任中信证券总经理的王东明曾表示,我国的证券市场自1992年成立以来,证券公司都不是特别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各大证券公司都没有将精力放在主业上,而是东投一块、西投一块,证券要做,地产也要做。
而今天华夏证券的困境也与所背负的沉重的历史包袱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中信证券与华夏证券的渊源可能还有过更深的一层。据记者了解,1999年中信证券与华夏证券已经有了纯粹商业性的关系。当时华夏证券中10%的股权已被中信证券持有,但后来就没有下文了。“当时的华夏证券不管从资格上还是从实力上都远强于中信证券。但是据说在1999年第一次券业整合的时候,当时在华夏证券主政的邵淳曾有意推动过二者的合并,像君安和国泰那样,但不知为何后来没有成功。”华夏证券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据接触过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那位人士表示,此次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已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同意。据了解,北京市政府之所以同意,主要是因为,如同其它的券商一样,华夏证券存在不小的窟窿,而北京市政府经过再三考虑不愿意再拿出几十万元为华夏证券“兜底”,虽然北京市政府对华夏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但估计华夏证券总的亏损应该不低于60亿元,因此,北京市政府还是选择了为其另寻出路。
而中信证券进入的形式是借助目前华夏正在着手进行的第三次增资扩股,中信证券拿出资金将华夏证券的注册资本增加到54亿,顺势成为股东。“但是与之前的万通不一样,华夏的法人实体不消亡,继续以华夏的品牌经营,但可能会先整合华夏旗下的营业部。”知情人士透露。
中信扩张
2004年风头最劲的券商莫过于中信证券了。2004年中国证监会就挪用保证金、国债回购违规、委托理财等方面对券商进行了整肃,很多券商自顾不暇,而没有太多历史包袱且通过上市补充了资本金的中信证券却在忙着对其它券商的并购行动。
收购万通证券显然是中信证券牛刀小试。2004年4月29日以原青岛万通证券公司为基础,由中信证券出资控股设立的中信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增资后的中信万通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8亿元,其中中信证券占67%的股权份额。在此前的2003年10月,中信证券已经收购青岛市财政局所持万通证券的全部股权。
据了解,中信证券原计划总投资8.68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6.78亿元),使万通证券注册资本达到15亿元,其中中信证券控股比例达到57%。但在青岛市政府的力促下,中信证券收购了万通证券现有股东的存量股权,大大降低了控股收购的成本,所需资金投入最终在3.7亿元左右。
之后,中信证券并没有停下收购的步伐。2004年9月2日中信证券突然发布拟正式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的公告。这一次中信证券没有利用行政的力量,而是采取了举牌要约收购。“中信证券这样一个收购的决定是非常大胆的,首先广发自身的质量是不错的,以前中国证券市场还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强强联合;另外广发证券还控制着广发北方和广发华福两家证券公司。”联合证券的一位分析师指出。
结果是整整43天以后,即2004年10月14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宣布,因要约收购广发证券的股权未达到51%的预期目标,要约收购解除,收购失败。
此事过去很久之后,中信证券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本来和广发证券管理层,还有其他的股东都谈得差不多了,以为那次市场化收购可能会没有波澜地完成,但没想到后来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但是中信证券的峥嵘在这次收购中已经显露出来,中信证券也让市场认识到了它的实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的李永森教授曾这样评价道。
中信证券的一位人士直言,此次与华夏证券的并购“极可能会成功”,目前面临的机遇和问题,与收购广发时不一样。首先,北京市政府支持,而且对华夏大部分员工来说,都是好事情,所以可能不会遭遇类似广发的“抵抗”。另外,华夏的一些高层尚未到位,对于中信证券来说,调整经营班子阻力也会小一些。“目前华夏的资产质量不错,其固定资产盘活有十几个亿,客户保证金也已经偿还完毕,经纪业务全行业领先,在基金销售业务上,最近一年在行业内也是数一数二。”了解华夏证券的人士指出。
券业寡头
在中信证券员工的心中,中金公司才是一个对手。自从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地从中金手里抢过承销长江电力(600900)(相关,行情,个股论坛)这个“巨无霸”项目以来,中金真正的对手就诞生了。
“投资银行项目是两家争夺的重要阵地,中金公司这些年几乎年年承销额都位列券业第一名,专业化的服务可能是中金的优势,但要拿大项目还是要靠深厚的政府资源,中金在这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而目前中信证券通过上市不仅具备了足够的实力,而且背靠中信集团。”天一证券的一位人士评价道。
中信证券2003年顺利发行A股,融资18亿元,2003年末其净资产超过54亿元,本来已在十大综合性券商之列的中信证券以净资本遥遥领先的优势直接坐上了中国券商的头把交椅。
“其实在2003年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了公司的奋斗目标,就是做成在亚洲有影响的投资银行。”中信证券的一位人士表示,“我们公司目前的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还要通过外延扩张和内部发展两种渠道进一步地提高。”
“其实从中金和中信的区别上来看,中金更多追求利润的实现,对于进一步扩张没有强烈的要求,而中信证券则想着要扩张,迅速做大,从而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而中信证券的一位人士曾告诉记者:“中信作为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积极探索实现规模扩张、尽快做大做强的路径,强强联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中信证券的背后是中信集团,中信集团是一个成形的金融控股集团,包括银行、信托、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公司,构成完整的金融链,为中信证券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
“中信一直就有做大的愿望,但从资本实力、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以及经营网络上看,中信证券与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相距甚远,就算在国内也略显稚嫩。因此,中信证券‘做大’,必然选择规模扩张。”
( 责任编辑:林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