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4年末席卷印度洋周边的滔天巨浪,不但让十多万人失去了生命,同时也暴露出区内国家无力应对大型自然灾害,并且缺乏有效的地区内协调机制的弊病。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各显神通,尤以美国内部传出的“马歇尔计划亚洲版”这一论调最为引人注目。
从已经公开的言论来看,短期内美国更加关注的可能是以“雪中送炭”改善自身形象;从长期来说,重新部署区内力量,以美国为主导推动地区多边机制的发展,以巩固和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然而,如同中国古人对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重视一样,在全球化的今天,以马歇尔计划为原型来推动亚洲地区集体结构的发展,可能必须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微妙而重要的差别:毫无疑问,就任何单一或少数国家的力量对比而言,美国的力量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势,然而这种绝对力量的优势,并不足以掩盖相对力量差距的缩小,或者更加明确的说,今日美国力量的优势不足以成为美国力量优势将继续长期保持下去的证明。
而马歇尔计划,或者至少说马歇尔计划的欧洲版,是在美国绝对优势力量的基础上,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稳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国承担了霸权国的三项主要义务:充当最后的中央银行,提供反周期的长期贷款以及最终的市场;同时在安全领域,美国主导下的北约,实际上是由美国单独承担了为欧洲盟国提供“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全部支出。
当年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正值二战结束,西欧百废待兴,同时面临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剑拔弩张的形势,此时出台的全面援助计划,无异于“雪中送炭”。
然而,虽然2004年岁末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虽然在救灾过程中亟需有效的国际协作与国际协调,但是,毕竟事过境迁,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非昔比。
首先,海啸灾难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亚洲地区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但是类似北约这样的组织并非解决此一问题的良方。就此而言,美国介入救灾的热情,更多地是基于一种预防性的心态:防止其他大国在地区内影响力的扩大。
其次,印度洋沿岸地区受灾各国虽然损失惨重,但主要源于地区内人口的密集分布,虽然死伤人数不亚于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对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伤害,距离“伤筋动骨”的程度还有一段距离,对此,虽然需要国际援助,但仍未到愿意支付更多成本用以交换援助的地步。
何况,以人道主义援助,换取直接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公众形象的大打折扣。现在推行亚洲马歇尔计划,多少有“趁火打劫”之嫌,考虑到避免瓜田李下的必要,时机并非最为合适。
当然,由于灾难的规模,可以想见援助的范围和广度,灾后重建同样也已经开始牵动各方的神经,而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可能出现催生某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地区多边体系结构,这一体系,将比由单一国家推动的马歇尔计划,更加符合促进区内各国应对跨国非传统安全挑战能力的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