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中部崛起”系列报道之二 安徽“潜龙在渊”

BUSINESS.SOHU.COM 2005年1月24日07:33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理财为什么有人富了 而有人不行 银行还款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公有钱 女人就高人一等吗
股票中国股民一定要活下来 托起的千点能走多远 “国九条”成了谁的道具
评论马英九胜利得太窝囊了 中国人应该感激格林斯潘 “买椟还珠”与商品过度包装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俊才 《人民日报》记者何聪/安徽报道

  时间的轮盘指向2005,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过又一个普通的新年而已。但对于拥有6800万的中部大省—安徽来说,却是摆脱“心痛”、充满希望的新起点。

  “心痛”,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安徽似乎成了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先是走上“断头台”的原副省长王怀忠,上演了卖官狂贪的“政治黑幕”;后又发生了导致“大头娃娃”的假奶粉事件;而《中国农民调查》展现了某些基层政府令人汗颜的执政能力。这些丑闻级的事件,无一不震惊海内外、激怒中南海。

  2005年的到来,让备受困扰的安徽人等来了转机,看到了希望:200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强调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2005年新年前夕,安徽省新省委书记郭金龙也走马上任。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和《人民日报》记者一起深入这个曾以徽商著称的中国中部大省,透过其表象背后深藏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等诸多因素,探寻其崛起的未来之路。

  安徽崛起—长江“金三角”和“T格局”谁领风骚

  2004年12月28日,地处安徽省西南一隅的池州市,寒风扑面,瑞雪纷扬。

  赴任安徽省委书记刚刚12天的郭金龙,参加完“铜九”(铜陵至九江)铁路安徽段动员大会后,直接驱车匆匆赶往池州。

  “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池州作为安徽最后一个没有通铁路的地级市,随着“铜九”的开工,不仅为这段历史划上句号,同时也标志着安徽长江岸线新一轮资源整合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

  “安徽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现在要做的是积极响应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号召,抢抓机遇,奋力崛起,”郭金龙向身边陪同的池州地方领导说出一句冒着热气的话。

  从地理位置看,池州位于铜陵和安庆中间,近年来已发展为安徽长江沿岸的一颗经济明珠。池州市市委书记何闽旭介绍说,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以上,经济发展速度连续2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中央一号文件等支农政策的激励下,农业更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好势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3%,增幅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增长20%,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8.1%,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

  横跨长江两岸的池州和安庆、巢湖、铜陵被称为“皖江四市”。对于安徽人来说,“皖江四市”在本省经济生舞台上的地位一点不亚于省会城市合肥。

  多年前,中国社科院的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就曾指出,在长江宁汉绵延1000公里之间,应有一座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宁汉之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九江、黄石、鄂州、黄冈等9个城市无一例外都落在中国经济带的‘中部’。而在这9个‘长江城’中,芜湖、安庆、九江最具流域性中心城市的潜质。”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汪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上述3个城市中,芜湖成为宁汉间的中心城市本应最具优势,但芜湖离南京太近,受极化效应的影响,很难走出南京的“阴影”;九江近2年经济发展速度比安庆快,但九江的城市发展一直受阻,北岸是湖北黄梅,若要跨江发展必然涉及到省际间的区划调整,在行政区划壁垒的背景下,其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偏居长江北岸一隅的安庆,原本缺少太多的优势与这两个城市相争,但2004年长江大桥的建成,为安庆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使“东西呼应,南北联合”的区位优势凸现。更重要的是,安庆曾有过“老省会城市”的历史,有着丰富文化历史底蕴。

  安徽的本土经济专家认为,从理论上说,合肥、芜湖、安庆是安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合肥是省会城市,芜湖是皖江“龙头”,安庆是皖江“龙尾”。当龙头昂起,龙尾舞动之时,必将形成一个“金三角”格局。

  但事实上,自皖江开发开放以来,人们期望中的“金三角”格局并未形成。取而代之的是“芜马铜”经济圈的日渐隆起,形成了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T”字型经济战略格局。

  2004年年底,安庆长江大桥落成通车,首次实现“飞架南北”。池州、安庆、巢湖、铜陵这“皖江四市”,逐渐成为安徽长江口岸的经济“据点”,成为带动省会合肥、辐射全省的安徽最重要的经济“明珠线”,在安徽“中部崛起”的大戏中也自然成为领衔的“主角”。

  其中的“主角”之一铜陵,是全国“8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已连续6年保持电解铜产量全国第一。铜陵市计委副主任都述奇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铜陵目前拥有多个“全国第一”。如以精达集团为代表的铜加工业,其特种电磁线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同时还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铜峰集团的电工薄膜生产能力,则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铜陵市已有上市公司5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铜陵板块”。2004年前3季度统计数字显示,该市4大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高达86.2%,真正成为地方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

  “泛长三角”时代—安徽能否夺得中部崛起的头彩

  “沿江通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一大战略。专家认为,安徽地处中部诸省的最东部,其地理优势是可以顺利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成为“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带和第一承接地。

  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师谢国忠,在2004年底考察了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后,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调查报告—《明天的太阳从安徽江西升起》。

  “靠近沿海,交通便利,工资低廉,在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安徽和江西是首先接受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按照梯度发展的理论,下一步加速崛起的就是安徽和江西。”这位戴着宽边眼镜,自称“诸多预言都已成真”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爆出最新“预言”。

  对此预言,身为安徽人、熟知家乡情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表示赞同。他的分析是,目前看,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华东经济圈,尤其是长江三角洲;而位居中部的安徽事实上就是华东的腹地,和同在中部的河南、湖北等省相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安徽是江浙沿海经济向西辐射的最接近区域。”王海峰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如马鞍山和南京仅一壁之隔,滁州、芜湖几乎已经溶身‘长三角’。再从GDP和社会发展状况看,安徽东南部已经和沿海经济水平相差无几,已经成为中国中部最活跃的经济带之一。因此,传统的‘长三角’已经进入‘泛长三角’时代。”

  但是,地理位置上的毗邻,并不意味着经济区域的必然一体化。交通就是首要条件。

  拿安徽和江苏为例。众所周知,合肥与南京的“地理距离”不远,但其“交通距离”不近—两个省会城市之间没有直通铁路线。合肥到南京的列车,需要北绕蚌埠或者南下芜湖进行周转,路途时间至少需要4个小时。

  “合肥与南京之间铁路线的缺位,是安徽铁路交通线上的‘肠梗阻’,”安徽省发改委交通运输处处长张天培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但随着宁西(南京至西安)铁路合宁段(合肥至南京)的建成,这一令安徽铁路交通‘截断’的现状,将得到‘根治’。同时,还因此开辟出了沿江线的东西、南北走向两条全新大通道。”

  另外,“中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合肥至南京城际高速铁路已经在2004年最后一天开工,该路段计划2年后建成。届时,合肥至南京仅需45分钟;而上海至南京高速铁路完工后,合肥到上海只需要2个半小时,相当于目前上海崇明至市区所需的时间。

  相对与沿海地区,交通对内陆省份和城市的经济制约性更强。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安徽省旅游经济的“重头戏”之一,交通也一度成为困扰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障碍。不过2004年底,状况大有改善。如徽杭(黄山至杭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全程仅需 2个小时。同时,也拉近了黄山乃至安徽和“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

  “黄山市已与‘长三角’15座城市开启了‘长三角15+1’旅游论坛,探索建立全国首个无障碍旅游区。我们希望凭借黄山的旅游资源优势,首先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融合,进而再发展与华东经济圈的融合。”中共黄山市市委书记王启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了解,目前上海、杭州、黄山三市正计划共同打造一条“名城名湖名山”国际级黄金旅游线。对此,旅游业专家预测,随着交通的改善和时空距离的拉近,将在‘长三角’与安徽旅游城市、如黄山、池州等之间形成一个新的旅游高潮。同时也为安徽东南部经济融入“长三角”,起到拉动作用。

  在加快省际交通对接“长三角”的同时,安徽境内高速公路建设也“步履匆匆”。

  据安徽省发改委交通运输处提供的资料,2004年,蚌徐、芜宣、广祠、合铜、界阜蚌、徽杭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安庆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铜黄、亳阜六、沿江、界阜蚌、蚌宁、合六等高速公路正在紧锣密鼓施工。该处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到2007年安徽高速公路将达2500公里,形成联结周边主要城市和全省各市相互联结的高速公路骨架。在安徽省境内,东西出入仅4个小时、南北出入仅6个小时即可完成。

  对于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网的完善,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充满期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意兴阑珊:“有人讲,到那时侯,你想不发展都有人推着你发展,安徽经济将会出现一个发展的‘井喷现象’”。

  时来运转看皖北——铁矿、煤矿“双喜临门”

  安徽“东南版块”的地理优势,使其可以借助“泛长三角”实现经济“狂飙”;而淮河流域的安徽“皖西北部”地带,显然缺少这一先天优势。但令“皖西北部”人和整个安徽省头痛的还不是此类客观劣势,而是2004年接连发生的“人祸”事件,使整个安徽形象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毁坏性”重创。

  先是发迹阜阳的安徽巨贪原副省长王怀忠被推上“断头台”,向世人揭开“安徽版”的卖官狂贪的政治黑幕;几个月后,一桩震惊海内外的制造“大头婴儿”的假奶粉猛料新闻,也在这个北部的中原重镇阜阳爆出,而一部《中国农民调查》,则将皖北地区的某些基层官员形象砸了个稀巴烂。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负面事件频频光顾这一原本就不富裕地区的同时,转机也同时出现。而且,这些转机同样几具全球“价值”。

  2005年新年钟声敲响前夕,储量“华东第一”的安徽省霍邱铁矿宣布正式投入开采。“预计一期完成后年产矿石500万吨,2010年将达到1000万吨的产能。”安徽省霍邱县代县长权俊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硕大近视镜后的双眼掩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为了高效开采,服务矿区的铁路专用线和经过矿区的阜阳至安庆段铁路连接线,已列入六安市铁路规划网,淮河500吨位码头、矿区2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也正在立项之中,供先期生产使用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在矿区投入运营。”

  随后,《中国经济周刊》又在上海采访了来此参观访问的六安市委常委、霍邱县委书记田淮武。他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霍邱铁矿由9个大中型铁矿床组成,地质储量达16.5亿吨,远景储量20亿吨,居“华东第一位、全国第五位”。

  好事成双。与霍邱仅隔一条淮河的颍上县,也于几个月前,在该县北部古城乡和谢桥镇的交界处刘庄发现了优质煤矿。2005年新年之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此地。原先那个颍河潺潺流灌的宁静乡村,已是景象大变:来自各地的施工队伍人马不停地开进矿区,轰隆的机器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期盼:蕴藏的面积达90平方公里的优质煤田,将祖辈农耕的纯朴农民的致富愿望,即将变为现实。

  “刘庄井田东西走向长16公里,南北宽3.5到8公里,拥有可采煤层13层,平均厚度27.58米,地质储量15.6亿吨,工业储量14亿吨,可采储量达6.9亿吨以上。按设计生产能力,可供开采60年,而且煤质属于良好的动力煤、汽化用煤和炼焦配煤,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说起煤矿,矿长梁袁一脸自豪。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刘庄煤矿的设计生产能力为800万吨,总投资27亿多元,属于国家和省‘十五’重点工程。

  霍邱铁矿、刘庄煤矿的发现和开采,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巨大希望,也使安徽的经济发展平添底气。

  一直关注中部区域经济的上海交通大学朱启贵博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新煤矿,再加上原有的淮南、淮北煤田和江淮流域的商品粮基地、淮河水运,一个类似德国‘煤铁复合体’的鲁尔工业区,将在安徽北部快速形成,这对华东乃至全国的影响都是不容低估的。身负‘政治劣迹’的皖北将在安徽‘中部崛起’的世纪冲动里成为最强稳的推力。”

  资源整合考验政府能力—“861行动计划” 锻造经济“脊梁”

  淮河东去,不舍昼夜。安徽的崛起之路,显然不能仅靠先天的地域优势来实现;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不仅是经济崛起的重要举措,也是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硬活”。

  “未来5年内,重点建设加工制造、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术、优质农产品及深加工、旅游、文化等8大产业基地;构筑防洪保安、交通、信息、生态、信用和人才6大基础工程;确保在2007年实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620亿元、人均1000美元以上,工业化率40%,城镇化率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800元和2700元的1个目标。”这是《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中听到安徽官员口能成诵的最多的一段话。

  这就是安徽省2004年启动的、以“工业化锻造安徽发展脊梁”为目的的“861行动计划”。其意义在于,这并非一个单纯的政治口号,而是安徽谋求发展,乘势图谋中部崛起的奋斗纲领;其核心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傲兰,对“861”的解释是:“依托工业经济,带动全省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八大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中,半数以上为工业为主。”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861”勾画的“蓝图”将具体体现为:加工制造业,形成120万辆汽车、2000万台家用电器、3万辆叉车等年生产能力;原材料加工业,形成马钢1300万吨钢、铜陵有色60万吨电解铜和1亿吨水泥、500万吨非金属矿等年生产能力;化工产业,形成安庆石化500万吨原油、淮化集团1500万吨原煤及系列下游产品等方面的年加工能力;能源产业,形成淮南、淮北1亿吨煤炭的年生产能力,电力装机新增1000万瓦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合肥科学城、淮南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

  2004年已取得的业绩有:“861”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90亿元;奇瑞轿车二期、江汽重卡及商务车发动机等54个重大项目建成;安庆石化“油改煤”、海螺6条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等150个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淮南、淮北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也已启动。同时,“861行动计划”的实施还带动了安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60亿元,同比增长26%,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增添了新的后劲。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所以,人才也是经济崛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每年资助2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研修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出国培训活动,每年选拨50名左右处级以上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外学习培训,每年重点资助100名35岁以下、获硕士以上学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深造。”这是省人事局描述的、旨在为安徽崛起而特定的人才年度“战役”。

  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还吸引了外来投资者。调查途中,记者在芜湖市马塘区政府发现,设在政府办公楼6层的“安徽双鹤药业有限公司”的绿色大字分外抢眼。经了解才得知,一个偶然机会,马塘区区长孙再平遇到了着急租房拓业的双鹤公司老板李道月。为解双鹤燃眉之急,区政府决定把政府办公楼的其中一层临时借给双鹤,并同意双鹤在楼顶上竖起了巨幅广告牌。现在,双鹤的一个新生产基地正在马塘酝酿上马。

  “双鹤效应”正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有效招牌。如浙江诸暨弹簧厂老板听说“借房”的事后,也拍板在马塘区投资建设一个汽车配件厂。据介绍,近一年多时间,马塘区已进驻企业52家,引资5亿多元。

  正视自我软肋—突围“三低”

  面对转机出现、底气酝足、执政能力加强等优势,安徽现有的困难也不容回避。“四低三不平衡”便是最主要的“症结”所在。

  何谓“四低三不平衡”? “四低就是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低、还有一个是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低;三个不平衡,就是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接受采访时作如此解释。

  经济专家认为,“四低”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度的“三低”症结,是安徽经济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最大障碍。为此,他们为安徽省的决策者提供了如下“智囊”:探索发展的突破口,从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到借江出海、抢占先机,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激活创造性思维。

  这一高度概括的总体指导原则下,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如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誉的霍山县,走的是以工业企业发展为主的模式。现在,已经由原来的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强县。

  据介绍,30多万人口的霍山县拥有3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5%,工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超过60%,全县财力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霍山的变化只是安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近5年来,全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6.7%的高速度攀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43%以上。截止到2004年底,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158家,拥有资产3700多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近30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25%,实现利润180亿元。

  对此,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朱先发感受颇深,他认为当前安徽经济呈现出的活力,就在于“全力锻造工业化这一发展的脊梁!”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目前,安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547家,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3.2%,但其资产规模和产品销售收入却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8%和76.6%,实现利润超过150亿元,接近全部的89%。其中,安徽马钢、安徽电力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徽商集团、安徽中烟在2004年都实现销售收入都超过100亿元。

  目前,依托马钢、芜湖奇瑞汽车等500多家现有骨干企业而形成的企业“群落”,已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重要依托。但2004年,紧缩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数家骨干企业成为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企业境况如被冰雪。

  以海螺水泥、奇瑞、马钢等为代表的安徽省重点企业,受控制建设用地、清理各类开发园区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扩建项目得不到批复,企业不得不暂停项目。如马钢原计划上的500万吨钢生产线和第二条H型钢生产线项目因得不到及时批复,不得不推迟计划;另一方面,企业为避免资金紧缺的问题,主动削减了投资幅度,其中钢铁投资一项全省从一季度增长360%,回落至6月份的10%。

  海螺水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中显示,该公司在二季度盈利3.49亿元,较一季度的4.43亿元大幅减少0.94亿元。对于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少赚近亿元的直接原因,南方证券的分析师指出,主要是因为今年初国家加大了对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力度;但也有专家指出,这其实从侧面考验了安徽布局工业的抗风险能力。

  徽商后辈的图谋—“敢先”成“迟暮”创新求未来

  中国历史上,安徽曾多次以“敢为天下先”为人熟知。但是惟独这次拯救“中部塌陷”的富民强省的经济赛跑中,落在了后面。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安徽农民曾扮演过“拉开序幕”的重要角色。20多年前,十几位凤阳农民在一纸“包产到户”的内部协议上按下红色指印的那一刻,抢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头彩”。

  这次安徽调查途中,《中国经济周刊》专程前往凤阳,拜访了当时“包产到户”行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关友江。他回忆说,当时是1977年底,小岗几乎是一无所有。全队近20户人家,有11户的门是用高粱杆扎成的。当时村里人人讨过饭,全部都是茅草房,每家只有一床棉被,一条裤子。来亲戚,几乎家家都要找邻居借碗,“1978年又赶上旱灾,实在是没办法,冒着危险也要博一博。”

  没想到,正是这一‘博’,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小岗”成为中国农民自立自强的红色“符号”。

  “当年怎么也没想到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关友江拿出手机说,“当年按下手印的18人中如今还有12人在世,身体好、能干事的老汉们也都用上了手机。如今是家家户户都有了拖拉机,种庄稼大部分靠机械,不象从前‘没有牲畜人拉犁’了。”

  可是,面对周边日新月异的发展,小岗人自嘲说“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目前的小岗正遭遇到了小康路上致富难的新问题。数字显示,目前安徽省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第25位。

  除了农民致富难的现实外,与同为“崛起”的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安徽还有众多方面也处在“压阵”位置。

  2002年夏天,家电“合肥战区”,电器“双雄”美菱、荣式达同时“换帅”。合肥市政府的“一纸调令”,让这两家安徽“巨擘” 企业的“缔造者”双双离开,成为闲云野鹤。政力的强猛盖过资本的诉求,体制落后使安徽经济发展付出了“看得见”的代价。

  接踵而至的是,“改制风潮”席卷江淮。市场“无形的手”抵不过某些地方政府“有形的手”,资本与行政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较量,让企业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和空间。

  据消息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皖西的最后一个国企“大包袱”—皖西中天集团即将拍卖,上亿的资产千万元即抛。对此,外界不乏偏激和过激的说法,如国资“水漂”瞬间打完等等。

  也许,这就是人们谈及的中部省份共存的顽疾—“制度贫困”。正常的市场规律和法规法律,难免因为某些个人因素,而不得不为行政让路。

  “判断一个地方经济环境的好坏,只需看看领导的车子经过收费站缴不缴费,”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人士评价说。《中国经济周刊》在安徽境内采访途中,“路过收费站不摇车窗”的现象也是常常巧遇。

  客观地说,和中部其他省份比,安徽省除了区位“靠东”的地缘优势外,不足方面也有不少。

  如经济规模,中部省份河南排第一,其农产品加工业也逐渐有了可以借鉴的模式;湖北省的武汉,跨长江、汉水,三面向外扩展,势头非常好,又集中了钢铁、汽车、化工,还有三峡的旅游,城市化水平在中部最高;湖南的布局十分集中;江西最近几年也势头雄猛。

  面对种种压力,安徽的崛起的确更加紧迫;而安徽高层在公开场合曾向媒体表露,安徽在这场“中部崛起”中,如“潜龙在渊”,蓄势待发,能在中部率先实现崛起。

  安徽能否真的创新体制,开挖自身潜力,扬长避短,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头?中部崛起的太阳是否真会从安徽升起?

  资料链接:徽商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商帮之一,实力可与晋商抗衡。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

  徽商的本质是儒商。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是徽商的传统,也是徽商文化的精髓。

  徽商与晋商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著名的商帮,皆产生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的恶劣生存条件,促其弃农经商。因此,他们是在带有强烈宗法色彩的农业文化观念支配下,进入商业领域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小农意识。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最知名的徽商人物,也是徽商史上最大的传奇。身为钱庄学徒,白手起家;凭借过人智慧、借助官场力量,成为一代巨贾。1874年,胡雪岩在杭州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在民间享有“江南药王”美誉,堪与北京的“同仁堂国药号”媲美。

( 责任编辑:铭心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 在中部崛起大战略中加快湖南发展的思考(01/04 07:36)
  • 宏观调控下的地区经济:中部崛起期待政策激励(12/30 07:21)
  • 武汉:中部崛起半径的圆心(12/29 20:11)
  • 《瞭望》文章:中部崛起的“江西步伐”(12/13 09:18)
  • 中部崛起安徽可能率先突破 访安徽省省长王金山(12/09 10:37)
  • 中部崛起:争夺中部中心城市有无悬念?(12/08 00:49)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2726113或62726112
    Copyright©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短信内容:
    手 机
    自写包月5分钱/条 更多>>
    搜狐天气为你抢先报! 魔力占卜姻缘一线牵!
    金币不是赚的是抢的! 爱情玄机任由你游戏!
    猪八戒这样泡到紫霞! 帅哥一定要看的宝典!
    你受哪颗星星的庇护? 萨达姆最新关押照片!
    精彩彩信
    [和弦]两极 一分钟追悔
    Forever Love
    [音效]天下无贼主题曲
    GoodFeel铃声
    [原唱歌曲] 夏日恰恰恰
    桃花流水 一直很安静
    [热门排行] 要爽由自己
    向左走向右走 飘移
    精彩短信
    [和弦]快乐崇拜 江南
    [音效]情人 猪(搞笑版)



    搜狐商城
    vip9.5折免运费
    暑期特惠总动员
    爱车清洁用品大检阅
    小家电低价促销
    哈利波特现货发售
    玉兰油超低惊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