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曾发放30万份问卷,花费600多万元,历时4个多月,完成了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把我国中产阶层首次用数字界定下来。“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综合处处长程学斌说。
按6万元的门槛计算,我国现今城市人口有4亿左右,抽样调查中年收入过6万的家庭超过5%,也就是说现在我国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处于中产阶级或以上的水平。不过,这其中大多数人都对6万元这个门槛感到困惑。“难道我们家三口每人每月挣不到2000块钱就能属于中产阶层了吗?”专家们也纷纷表示,仅仅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标准值得商榷,“中产阶层从深里说应该是一种思想状态。”
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国家统计局新闻处处长张英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正规统计口径中并不存在所谓“中产阶层收入项目”,国家统计局也从未公布过相关数据。
张英香说,不排除统计小组或个人进行与国外类比研究得出相关数据,但这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其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国家统计局也无法评价。记者给统计局城调总队打电话,一位自称是副队长的人士告诉记者,队里目前不知道程学斌对外说了什么,也不接受记者的直接采访。当记者提出要找程学斌时,该人士说:“程学斌最近都不在,你不要找他了。”
6万元门槛的界定
在媒体的报道中,引述了程学斌对这项调查的介绍:国家统计局只选择城市,放弃农村的样本调查,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中产阶层研究的特殊性,“这个群体在城市的比例和现实性远远大于农村”,这是一个“基本判断”。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则是“城市社会成员中收入丰厚的家庭群体”。根据这一界定,就可以将“收入”作为对中产阶层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对这一群体的描述就具备了“数字化”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这个“收入”指的是当年获取的能用于个人支配的各种收入,其前提不一定是合法收入。
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全球中等收入阶层人均GDP的起点和上限,分别为3470美元和8000美元。但要将这两个数据相应的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还牵涉到三重换算:
首先是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这两者之间有着相应的比例关系。”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研究,2004年我国GDP的增长为9.5%左右,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8.5%左右。
第二重换算是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这种换算存在的问题是,汇率仅仅只是一个国家货币的价格水平,它代表的只是国家进出口水平和竞争的平衡点,并非真实的购买力。
所以还有第三重最为关键的换算指标——购买力评价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国同样的生活水平,换算成其他国家需要多少钱?但是对于这个最重要的指标,程学斌表示,“这个指标在我国是保密的,不能公布”。
根据这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我国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高收入省份中的10%高收入组的收入水平是最低收入省份的2.5倍,所以,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成为6万至50万元。
据了解,最后确定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还要考虑到20年的发展速度,因为“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要达到相当的比例。在有效样本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家庭为241746户,占到全部比例的91.7%,5万元到6万元之间的家庭为8471户,6万元到7万元之间的有4747户,7万元到8万元之间的2540户。在这种情况下,程学斌说,如果把标准下限定为8万元,“那20年的发展,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但如果定成6万元,“那很多人努努力就可以看到希望了”。按照这个标准推算,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的5.04%扩大为45%。
中产阶层尚未成形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消费结构改变,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商品等更新换代产品,在消费支出中增速较快。对实物型消费比重在减少,对精神文化、餐饮、旅游的消费在增加。
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这意味着本世纪初的10年到20年间,这些大城市将迎来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预计今年我国将有13%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5%,即2005年将有2450万户达到中产阶层家庭,2010年将有5700万户。从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来看,相应的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7300万人和1.7亿人。
此外,北京市统计局所做的截至去年年底的个人收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抽样3000份,其中有60%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3083.6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宛丽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中产阶层”具有6个特点,即在社会消费及生活方式上,讲究独特品味,唯西方文化格调马首是瞻;开始形成特有的私生活领域的行为规范及交往准则,以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行为抗衡传统价值评价,张扬个性;关注自我的社会形象,追求社会成就,并具有一定的“精英化”、“贵族化”心态;身心紧张,精神压力大,存在较强的“地位焦虑”;关心并一定程度地投身社会公益事物;对社会政治生活淡漠,热心社会经济改革,行为上既求稳、务实,又积极进取。
总结了这6个特点后,张宛丽表示,中国社会“中产阶层”现在还仅仅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中产阶级特徵有些类似,仅仅是种“雏形”而已。
中产阶层是一种思想状态
“我不同意简单用收入来衡量什么才是中产阶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承耀对记者说,“中产阶层从深里说应该是一种思想状态。”
什么是中产阶层?张承耀认为,一般来说应是“比较富裕的、中等生活水平”这一概念。这就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就算是比较富裕,从而达到“中等阶层”了;二是能不能用收入来衡量;三是收入多少能算得上“中等收入”。
关于生活水平问题,张承耀认为,中国总的进化趋势是从“温饱”到“小康”。所谓“温饱”是指“衣”与“食”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所谓“小康”是指“住”与“行”的问题基本解决了;那所谓“中产阶层”就是指“衣食住行”都解决后,还有能力考虑提高生活质量,能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从事学习、旅游、健身、投资与发展。因此,张承耀把“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定义为“有能力追求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个问题是能不能把收入当成最重要的指标。张承耀认为,收入不能等于支出,更不能完全等于生活水平。一方面,汇率高低影响着收入水平的国际比较;另一方面,生活消费品的物价水平直接影响消费档次和实际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但一些物品的物价水平也高,两个因素相互抵消,实物消费水平比如住房面积可能和我们的一些地方相差不多。但在另一些项目中则反差很大,比如汽车,就是国内也很不平衡。再以房价为例,普通城市一、两千元一平方米,北京、上海动辄上万元一平方米。因为北京的房子不仅仅是卖给北京居民的,而是面向全国的。结果导致,大城市里居民的住房水平并不一定比小城市强。
再就是收入具体数量上的判定问题。“6万元到50万元这个区间太大了,6万元的实力比50万元相差一个数量级!”张承耀说。
那中产阶层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这在物化的指标和社会意义的评价之间,不同的视角甚至可以得出差异相当大的结论。但在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中产阶层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或者说,起码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状态。地位声望、教养职业、经济收入、社会交往,这些统统都是不能回避的指标。“如果过分关注收入,可能会丢失人生最本质的东西。”张承耀说。
中产阶层面面观
个案一
王小姐:23岁,刚开始职场生涯,月薪2500元左右,与父母同住,家庭年收入30万元
王小姐坦言,自己是绝对的“月光女神”,饮食、置衣、美容、交通、电话、书籍、电影是王小姐生活的主要支出。其中置衣是她的最爱,每月如果不逛几次商场,不买些衣服,王小姐就觉得生活没有新意。虽然尽量选择自认为性价比高的衣服,但如果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款式,1000元的鞋她也会买,2000元的衣服也能咬牙接受。当然,王小姐的置装费只靠自己绝对负担不起,她经常会向父母撒娇以“骗取”他们的信用卡。
美容也是王小姐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不需要每月支出,一次性花费1000元左右,可以保证三四个月的使用。同时,她对护肤品品牌比较讲究,只选择象迪奥、兰蔻等国际品牌。当然还有旅游,虽然王小姐只去了中国一小部分城市,但是她对旅游十分热衷。在香港游热时,她就去了一趟香港。最近,眼看欧洲旅游越来越方便,她又有了新目标——和父母一起游欧洲。另外,电影要看,书要读,这都是王小姐平时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
王小姐认为,如果按照中产阶层年收入在6万至50万元之间这个标准,自己家应该是中产家庭。但父母和自己谁也没把家庭收入和生活定性为某个阶层的某种生存状态,衣食住行,只是按照收入水平来选择品质较高的一类,舒适度最重要。如果将这个消费群体划分类别,那么中产阶层至少是对自己或家庭所处社会位置的承认。
中产阶层在王小姐的理想中几乎是社会中坚力量和完美生活的代名词——家庭年收入至少10万美元;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注重细节;最注重健康,会十分注意营养搭配合理,为营养而吃;能坚持健身,不论是器械运动,还是有氧运动;同时,生活十分规律;对时尚有敏锐触觉,衣饰自成风格;此外还要拥有智慧和知识,知道何时外露,何时沉默。
个案二
刘先生:49岁,大型国企副总,一家三口人都工作,家庭年收入在15万至30万元之间
刘先生去年刚在北京买下了一套14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是单位的半福利房,为了这套房他花光了多年的积蓄,但是并没有贷款。因此现在刘先生家里没有存款也没有负债。
刘先生平时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单位的公车,他说他已经有十几年没有乘坐过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了。刘先生的妻子女儿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都是公交车,她们也暂时没有买车的打算,因为北京的交通太拥堵了。
当被问起心目中中产阶层的标准时,刘先生认为,一个中产家庭,应该有车有房,家里没有负债,并有30万左右的存款。对照这个标准,刘先生认为自己还够不上中产阶层,因为家里没有存款,也没有私家车。
刘先生心目中的中产家庭,应该是过着安逸的生活,并且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比如周末经常去听演唱会、看画展、看体育比赛,每年有1至2次的外出旅游机会,家庭成员每人拥有一张健身年卡,妻子拥有美容院的美容卡等等。
凭现在家庭收入情况,刘先生列出的以上条件应该是可以满足的,但是刘先生说,总要给自己留点养老钱,而现在家中没有积蓄,因此花起钱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而作为一名局级干部,刘先生60岁后的退休工资也将只有1000余元,这使他不得不收缩开支,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刘先生基本没有休闲娱乐活动,他没有时间去旅游、健身、听音乐会,甚至没有时间陪妻子女儿逛商场。“中产阶层应该是已经有了稳定的地位和收入,可是我感觉现在我还在奋斗和打拼。”刘先生感慨地说。
“早上7点半的火车到北京,直接去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晚六点半到家,洗澡,吃晚饭。晚八点半去火车站,第二天在武汉考察项目。”这只是刘先生日历中普通的一页。
个案三
张先生:35岁,从事传媒业,一家四口人,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按照中产家庭年收入6万至50万元的算法,张先生的家庭已经步入了中产阶层,但是张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他只是满足了中产家庭一部分条件,比如大学毕业,从事文化传媒工作,是人们心目中的白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仍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因为生活缺乏保障。
张先生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张先生家中四口人,夫妇俩各有一套单位的福利房,但是面积都不大,加在一起有140平方米左右。福利房的面积、户型条件都不能满足张先生一家的需求,因此他们近期购置了一套100平方米新房,由于地段较好,房价偏高,张先生除了交纳了巨额首付之外,每个月的月供是4000元,再加上车位、养车等的花销,固定支出是6000元。对于张先生来说,这每月6000元的固定支出是很大的生活压力。住房公积金和旧房的出租只能缓解一部分的压力。“我现在新房装修的钱还是父母给的。”张先生无奈地说。
按照这种算法,张先生虽然有一年10万的收入,并且有车有房,但是他的家庭负债很高,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很大,所以张先生并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此外在张先生看来,中产家庭的生活应该是比较稳固,比较优越的,并有闲余的度假时间和金钱,而现在张先生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更多享受性的生活。
在张先生看来,度假是中产阶层的象征,尤其是比较自由、适时适度的出国旅游。而现在张先生尽管在夏天可以申请到单位的疗养地度假,“黄金周”可以自驾车长途出游,但是现在的收入条件还不允许他进行出国旅游,“即使是最便宜的新马泰和韩国也没钱去”。
在精神生活方面,张先生说他大量的闲暇时间都用在读书和网络上,而张太太则是看电视。他拿不出更多的金钱进行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他举了个例子,一家四口人周末去看场电影的花销是200元,张先生觉得太贵。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张先生自觉够不上中产阶层的丰富和充实。
在张先生看来,要想成为中产阶层,他的收入还是太低了。“如果家庭月收入在1.5万元左右,我想基本上就能过上中产的生活了。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