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我们预计,今年中国大部分领域将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趋于平稳,没有大量的库存及过分的失业压力,这样的大环境有益于瑞银在华的投资,瑞银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
国际金融“大鳄”瑞银集团在华投资渠道步伐正在加快。1月24日,第五届瑞银集团大中华区研讨会上,瑞银发出加大在华投资力度的明确信号。
自2002年11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宣布获得QFII资格(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境外投资机构可以参与境内证券市场的交易后,瑞银携“在华首家取得QFII这一资格的境外投资机构”的身份,一路过关斩将,至2004年9月共拥有8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而这一额度在QFII中令同行无法企及。“但是,瑞银显然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投资规模。”瑞银投资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师安德森在研讨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时的一席话,将瑞银谋求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雄心,袒露无疑。
“我们预计,今年中国大部分领域将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趋于平稳,没有大量的库存及过分的失业压力,这样的大环境有益于瑞银在华的投资,瑞银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安德森告诉记者,随着今年瑞银与国投弘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瑞银在华的新一轮“圈地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时刻把握商机
英国金融分析机构dealogic最新的一份初步数据显示,瑞银集团2004年的亚洲投行业务营收居于同业之首。安德森坦言,瑞银的成功离不开其时刻把握商机的理念。
早在20年前,瑞银便嗅到了中国给其带来的无限商机。从1985开始,瑞银便参与了中国内地的金融业务,并于1989年在北京、上海设立办事处。“至此,瑞银寻求在华投资渠道的步伐便再也没有慢下来过。”在悉数瑞银在中国20年的发展轨迹时,安德森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瑞银的‘字典’里,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两字。”
如同敏锐地把握商机一般,瑞银在华的每一次投资也是如此的大刀阔斧。2001年,瑞银为中国银行(香港)合并重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香港)遂成为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2002年,瑞银协助中国银行(香港)29亿美元的股票首次上市公开发行(IPO),成为中国国有金融机构的第一个国际IPO;2003年9月,瑞银独家担任北京大唐发电公司1.53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发行惟一的簿记行,是中国H股公司6年来首次重新发行可转换债券;2004年8月,瑞银首次进军中国的不良贷款市场,收购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值1.85亿美元的不良贷款组合。或许是巧合,瑞银每一次大手笔的投资,都挂上了“第一”的头衔。
1月11日,瑞银与中国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及其控股的国投弘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股权买卖协议》和《股东协议》,并拟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安德森告诉记者,“中国是整个瑞银集团的战略性市场,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放开,这次合作标志着瑞银积极涉足中国资产管理的策略目标,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关注监管动向
瑞银在中国的每一次发力似乎都源自于对中国市场前景的看好。“瑞银集团在中国开展业务接近20年,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现任瑞银投资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师的安德森,曾经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中国地区主管,还曾经在高盛任执行董事、大中华区资深经济学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身为瑞银的“军师”,安德森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经济态势,这从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已有所体现。“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热的情况,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非常迅速,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便开始实施经济紧收政策,我们看到,政府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安德森认为,了解并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有助于其规划瑞银在华投资的发展战略。
安德森进一步补充道,“中国的监管机构非常清楚资本市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们预计最早在今年中期可以看到政府战略的调整,瑞银支持中国资本市场一些规则进一步的改进。到那时,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去评估需求的步伐,以便于及时调整瑞银的投资战略。”
在一定程度上,瑞银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似乎也折射出了现阶段外资看好中国市场的心态。“虽然目前境内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陷入了几年的低迷状态,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热情。”安德森在采访结束时进一步明确瑞银看好中国市场前景的态度,“瑞银对投资股票的兴趣丝毫不减,从2003年7月开始,瑞银的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与A股有关的可转债和股票市场。”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