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最近,在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问题上,我们听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财政部和部分专家学者是一种,商务部、外资企业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又是一种。
声音的多重性表明,公共政策引起不同集团间的博弈已经开始显性化。另一方面,这也再次提醒最终决策者:在一项公共决策出台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让利益相关者充分博弈,理性选择最优方案。
一直以来,在面临诸如税率改革等公共经济决策时,相关的政府管理机构总是想人之所想,替那些利益相关者做决断。然而,这样的决策过程尽管效率较高,但未必科学。从更长期来看,公共决策的决定必然通过利益主体的充分博弈来实现。
比如这次的税率调整。
毫无疑问,外商投资对于中国今日之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同时是以牺牲部分国内相关产业利益而达成的效果,其成本也不可谓小。
那么,在选择合理税率问题上,决策者究竟该听谁的呢?其衡量标准当然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最优。
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就是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让经济高效平稳地运行。
众所周知,优惠之税率吸引外资一直是我们的基本经济政策取向。但是,时过境迁,这种以利益输送为代价的总量放大显然不是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在改革开放到一定阶段时,下游的市场容量和上游的市场环境必然要转换为最吸引外资的因素。也就是说,现在的外商来投资中国,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吸纳能力和产业聚集效应,税率已经不再是其考虑之首选因素。
再看看另一面,长期以来,国内企业普遍税负偏高。如此,虽有财政政策的带动,但经济的民间动能却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对国内企业税率的适当减免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
两相权衡,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此外,我们知道,目前国家财政收入连年提高,国库资金相对充裕,这正是适时降低税率、藏富于民的好时机。
我们知道,如税率调整等这些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的最大区别在于:私人决策的后果最终是私人自己承担,但公共决策的后果最终却要由社会公众来承担。由于公众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这些群体利益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因此,政府必须兼听各方诉求,在保证公众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政府的某一项政策出台,所有的群体都因此而受惠,或者虽然只有一部分群体受惠,但其他群体的利益也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害,经济学称之为“帕累托改进”。我们当然希望此次税率合并出现类似“帕累托改进”的效果,但是,如果结果并非如此的话,我们的最终决策者就应当权衡利弊,比较成本效益,坚决地拿出方案。
如果说近年来政府机关努力倡导政务公开解决的是公民“知情权”问题的话,那么,让“公众说了算”或者在决策前充分听取各方声音则是对公民“参与决策权”的尊重和落实,是对重视公民“知情权”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这也是公共决策民主化、制度化题中应有之义。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