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似乎已成为一种惯例,每到岁末年初的时候,一些地方的媒体都会竞相刊登上年度城市建设的成果,瞻望并预告新年度城市建设的重点与项目。比如东部某省的一家晚报,就做了这样一个通栏标题:《2005年省会将更亮丽》。省会将会“亮”到何种程度呢?下面还有整版的文字及图片诠释:新建扩建8座立交桥、100多条道路,新建16个公园、25个停车场,以及改建多少个厕所、多少个集贸市场,新增多少台扫雪车、清淤多少条河流等等。
客观地说,这些都是正事、实事,似乎也无可厚非。但不知怎么搞的,每年看到类似的新闻时,我多多少少总有些心存缺憾。缺憾在什么地方呢?苦思瞑想了许久,终于弄明白了:那些正事、实事,只不过都是给城市、给市民办的福利而已,与广袤的乡村、广大的农民干系不大。也许有人不同意我这种看法,会说“城市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农民也会经常进城的”。可是,农村不也关乎一个地方的形象、城里的人不也经常下乡吗?
当然,我最重要地还是想弄清另一个命题:把城市建设好算不算真本事?经过在脑海里用模拟沙盘反复推演,又独自充当正方、反方进行激烈辩论,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把城市建设好也算一种本事,但不算特别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真本事。其理由如下:
首先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本来就好。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南方、北方,沿海、内地,即使西藏、青海、贵州、内蒙古如此偏远滞后的欠发达地区也概莫能外:城镇的道路、交通、公园、住宅、学校、医院、剧院、通讯、餐饮以及水、电、暖等与人的生活、生存、工作、休闲相关的设施,普遍要比当地农村不知好多少倍。这是无可争辩的、全国统一模式的客观存在。因此,在这种基础上把城市建设好,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其次是城市的财政资源充足。除上缴国家外,全县的财政支出倾斜县城、全市的财政支出倾斜市区、全省的财政支出倾斜省会,这既是我国地方财政收支、运作现状,又是即使财税系统局外的人也能看得出的道道。其中也没有什么奥秘:在政府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谁的利益优先、谁的意志优先的思路与倾向,是个上下左右都心知肚明的老问题了。因此,拿着大把的钱把城市建设好,只能算是顺势而下、因可为而为之。
最后是城市的人口少。谁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整个国家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具体到地方而言,除上海、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外,其他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人口都是当地总人口的少部分。比如安徽阜阳市,总人口超过1000万,但阜阳市区仅有百余万人。因此,在这种人口比例前提下,把城市建设好,只解决了少数人的问题。
因此,把城市建得特别好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起码不值得在报刊上过度张扬。如果农村与城市现有的差距继续存在,则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无能与失误。而在岁末年初说点什么好呢?河南、安徽两省(据报道,20多个省市区也采取了类似政策)不约而同地宣布:2005年彻底取消农业税——老百姓更想听的是这些,这些也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可是城市难道就不要发展了吗?非也。依愚之见,当前城市发展的重点应在“软件”上多下功夫,比如:如何打造服务型政府,如何提高办事效率;如何制约官员的盲目决策与腐化行为,以及如何缓解行路难、根除脏乱差、全面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等等。要做的事情其实还很多。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