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郭宏超 申兴 北京 深圳 报道
作为银行间市场成员的57家券商公布了其2004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不过,这份看起来不算糟糕的成绩单引发了业界对券商粉饰财务报表的怀疑。
“57家券商盈利合计约负6亿元,平均净利润负1200万元,36家盈利,21家亏损。在行低迷的2004年,有这样的成绩应该说很不错了。但是从经营规模、盈利、自营业务情况、资金状况及财务风险指标等几方面分析后,也许情况并非如此”,有业内人士如此认为。
海通瘦身30亿
如果把券商的财务报表做些比较,可以发现,数字里的确隐藏着古怪。
海通证券2004年未经审计年报显示净利润为187万元,其得以扭亏为盈的收入来自他的投资收益1.78亿元。投资收益主要是股票分红、债券利息和股权投资收益,其中自营证券收益通常是主要部分。但奇怪的是,在海通的年报中却同时显示,其自营证券亏损4.19亿元,受托投资管理收益和利息收入栏目空白。
而2004年年初海通证券55.58亿的自营盘到今年年末已大幅减仓为28.92亿元,自营差价收入亏损881.14万元。由于期末海通的自营证券净值为26.6亿元,造成了2.3亿的自营证券跌价准备,导致在2004未经审计年报中,海通证券资产减值损失达到了1.2亿元。据财务人员分析,这主要是由于自营证券损失较多,自营的回报率仅为-0.189%。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海通证券2003年年报显示当年的未分配利润为5990.64万元,但在2004年的年报中,海通2003年的未分配利润却变成了-28.99亿元。
“这极有可能是粉饰报表的一种手段,主要是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瞒报今年的亏损或者把今年的亏损调到2003年。”一家证券公司的财务经理告诉记者。“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直接导致了净资产受到影响,加上今年的未分配利润累积下来海通账面缩水达到31.1099亿元,净资产缩水31.0912亿元。”
“至少这证明了一点,去年爆出的海通证券亏损20亿元并非空穴来风。”上海一位证券业内人士指出。
年报还显示,海通证券准备金提取了近19亿。“这主要是坏账准备,存在很多不良资产,应收款收不回来,说明资产质量比较差。”
“通过上述财务手段其实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个数字游戏,就是能让报表好看,公司外面形象好一些。”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或许对银行信贷有好处,也可以避免公众和媒体的注意。”
行业普遍现象?
“上海几家券商主要是通过调整往年损益的方式扮靓报表,其它地方券商主要的手段是做假报表,继续利用行业内的通行手段做账外账。”北京一位证券业人士指出。而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的高层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在证券业,把委托理财做成账外账是行业里的惯常做法。
如果考虑到未结清委托理财业务盈亏情况这一因素,2004年大部分券商的盈利状况可能更为严峻。
在盈利排名前十位的券商中,东方证券、广发证券、红塔证券以及东吴证券没有计提自营证券跌价准备,显然,如果考虑到跌价准备,他们的业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家证券公司财务部人士表示,例如东吴证券至少应计提自营证券跌价准备3601万元,2004年度实际应亏损1460万元以上;东方证券至少应计提自营证券跌价准备5209万元,2004年度实际亏损额达到6578万元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券商自营依然处于风险边缘。从已经公布的57家证券公司的2004年报中,记者选择了自营证券总量较大的10家证券公司,对其自营的回报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是招商1.02%;东方证券 2.06%;中银国际0.32%;国泰君安1.81%;华泰0.086%;光大 0.149% ;海通-0.189%;国元0.347%;广发 9.09%;申银万国7.70%。
在大盘下跌30%、A股市值蒸发3000亿元以上的2004年,广发与申银万国却有着高出同行一大截的自营回报率,让人吃惊。
而不得不注意的是,广发证券2004年的净利润达到1.29亿,而它的自营差价收入贡献了1.4244亿元;国泰君安5314万元净利润,自营贡献了6909万元。
申银万国证券的财报也让市场大跌眼镜:去年上半年亏损额尚高达2.51亿元,下半年不仅扭亏,而且取得了近2000万元的盈利。但分析其年报和中报后可以发现,申银万国的财务数字也似乎暗藏玄机,在其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上,中期为应减值1.05亿元,但到了年末资产减值损失反而成了-6503.78万元,加上所得税返还的3911.15万元,基本上弥补了上半年的亏空。
“从各券商2004年度未经审计会计报表来看,大部分公司具有较大的年初未分配利润调整金额,报表利润未真实发映本年度盈利情况。”上述那位财务经理指出。
造假的动力
1月20日证监会向各证券公司下发《关于证券公司2004年度会计审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功能,推进证券公司自查摸底工作。证监会当晚还称,已对德恒、中富、恒信、闽发、南方、云南、汉唐、辽宁等8家证券公司立案稽查,并将核查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以来对证券公司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审计运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审计人员已经进驻各个公司,其实2004年年底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开始,现在是进入了实质性审计阶段。”
“新旧制度转换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这也极可能导致他们的年报在审计之后出现变脸。”一位证券公司研究人士称。
根据他们的财务报表,中富证券提取了7000多万元的自营跌价准备,北方证券则提取了1.6亿元的坏账准备,金信证券也由于自营差价损失较大而造成年度亏损。
但在这次公布的未经审计的年报中,依然有几家未按规定计提自营证券跌价准备的券商。它们为何敢逆势而为?
“其实他们在钻空子,这样做又不违规,只是利用会计口径的不同。因为审计后的年报要在6月份左右才出来,这将近半年的时间差就是他们所要的。”北京那位证券公司的人士称,“现在的证券公司能拖一天是一天,到时候只是按通知规定补充提供专项报告就行了。”
去年11月,海通曾传出巨亏20亿,结果几天内就被客户提走40亿的保证金。“现在的投资者已是惊弓之鸟,证券公司稍有问题就会造成恐慌。因为去年倒掉的证券公司太多了。”上海那位证券业内人士指出,“年报做得好看一点,可以稳定军心嘛。”
而资金链的紧张同样是每家证券公司恐惧的一关。一家证券公司的市场研究人士根据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最近公布的会员资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30家券商的未审计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并与其2003年度审计报表进行比较,发现这30家券商中已有12家存在较大的资金紧张问题,它们的资金链基本上全靠短期借款和拆借资金维系,一旦银行融资渠道受阻,将面临严峻的资金困难。
(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