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当前,我国各条战线都将在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同样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信誉立行观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是它最大的资源,因此,它必须将信誉作为立行之本。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银行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条件下,银行自然而然会忽略自身的信用,而仅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规模上,过度地强调尽快做大规模,强调“存款立行”、“效益立行”,甚至为此不惜过度地扩张信用,将自身的信用当作可以无限使用的资源。尽管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逐步形成,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凸显,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印记,却仍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在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中比规模、比速度的风气,一时也挥之不去。
我认为,虽然目前由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都仍然是国家控股,有国家信用的支撑,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我们必须认识到,商业银行既然是负债经营,是信用单位,就必须将自身的信用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应当注重维护好自身信用,不追求为了扩张规模和获得更高效益而过度使用自身的信用。我认为,只有坚持信誉立行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够肩负起商业银行对自身、对客户、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坚持稳健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的是货币,是负债经营,具有信用扩张的功能,因而对于世界上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稳健经营都是其核心原则。在我国,市场经济仍然处于转轨时期,市场的成熟度还较低,市场秩序也不甚规范,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机遇较多,但风险必然也大。而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还不甚成熟,面临的风险就更大。商业银行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面对这样的内外部条件,坚持稳健经营,就更应当是我国商业银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商业银行要坚持稳健经营,首先要明白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低风险就只能求得低收益。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这个原理只适用于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对于垄断性企业,由于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因而是无法涵盖的。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格局早已形成,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适用的。
第二,这一经济学原理对于不同行业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商业银行由于是经营货币的信用企业,以其资金来源所支撑的授信收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其风险和收益的体现在时间上往往是不对称的:收益往往体现在当期,而风险则一般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步暴露的。由于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及其在商业银行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坚持稳健经营,首先要把握好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在现行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条件下,这个平衡点也许还更应当向风险控制倾斜。
其次,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收益和风险存在着的这种对应关系,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一般定位于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利润及支撑利润增长的规模、速度。换言之,商业银行要坚持稳健经营,就必须坚持短期发展服从中长期发展的要求;坚持不以资产质量和流动性为代价,盲目追求所谓的高速度和高利润;坚持业务的发展必须与自身的管理和调控能力相适应,把握好发展的节奏。
重视战略管理
商业银行既然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既定的发展规模、业务结构、管理框架和发展速度下,它实际上是靠自身管理风险的能力来获得利润的。换言之,管理风险的能力强,它就有条件面对一些能获得较高收益同时也风险较高的客户,或提供较高风险的业务服务来获取较高的收益;反之则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简单取决于一两个具有短期优势的产品或技术等外在因素,而恰恰在于其管理风险的内在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并在制度内控、人员素质、流程规范、技术支撑、程序约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同业、社会均有共识,毋庸置疑。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内容的风险管理也许只能算作是战术或技术层面的管理。在我们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之时,更加重视战略管理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所谓战略管理,不仅包括体制、机制的改造,也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的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和业务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甚至于由此体现的信贷政策等等。
笔者之所以强调战略管理,是因为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管理,就不可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无法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握风险,就难以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明确自身定位
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追逐同样的客户,提供同样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开拓同样的市场,奉行几乎同样的经营方针,遵循同样的发展模式,同构化倾向严重,乃至于银行不多,却竞争异常激烈。过度的竞争,使市场秩序难以维护,金融风险难以控制,金融监管亦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商业银行对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杠杆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从浅层次看,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战略层面大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定位、行业定位、业务定位,从而相互之间缺少市场区隔;从深层次看,则是由于所有的商业银行基于前述的理念上的问题乃至更深层次的体制上的问题,都有意无意地瞄准“××强”,将规模、发展速度、效益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希望通过快速的自我扩张,就进入“××强”。
比较一下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金融体系,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这方面的特点非常突出。而笔者以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科学合理的经营方针、市场定位和业务定位及由此决定的发展目标,无论对于确立自身具有市场区隔的经营特点,保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具备的竞争力,还是对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完善、市场秩序的规范、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基础的稳定,乃至于合理配置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行长)
( 责任编辑: 杨茂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