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方风雷:顶级投行引渡人
方风雷并非推动中国证券业国际化的唯一力量,但类似的人物在中国尚不太多
What阵 he done
★向高盛借用国际商业贷款9775万美元设立高华证券公司,为国内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开了头
★担任高盛和高华的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
What阵 to be done
★创造局面证明高盛高华是中国证券业的国际级力量
★赶在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放开之前取得业绩,并减少试错成本
汉克·鲍尔森(Hank Paulson)需要一个“答案”。
作为美国顶级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主席兼行政总裁,他一直身陷一个两难困境:高盛该在中国证券业完全开放前进挤入此一市场,还是时机完全成熟后再伺机逐鹿?前者固然容易形成先发优势,但高昂的试错成本和潜在的“中国特色”陷阱同样令人不安。
此外,在高盛内工作近30年的他亦深知公司传统:135年历史中,高盛尚从未有在外建立合资公司的先例。十年前,中金公司组建之初,高盛就因不愿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而与进入中国的机会擦肩而过。而2001年中国证监会与高盛高层接洽时,曾有意邀请高盛接手深陷财务危机的国内老牌券商南方证券,亦被婉拒。
终于,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放开前,鲍尔森用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打开了方便之门——他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国内金融界享有盛名的方风雷。
方风雷其人在业内以大手笔、富开创性而闻名,但十年间辗转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工商东亚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旗下的投资银行,方也留下了不善与人合作、性情暴烈之名。
鲍尔森为何选择较富争议的方风雷?很大程度上,这源于一个基本的判断:方是一个能够创造局面的人。
毕业于中山大学,主修中文的方,多年从事外经贸工作,但1994年创办中金公司时已经年过四十的他依赖传统智慧与持续学习,迅速打开局面,在随后几年内先后策划和推动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联通、中国海油、凤凰卫视、北京同仁堂等公司的重组上市,中国电信收购香港电讯股份、香港盈科收购香港电讯、中国石油收购印尼油田等并购项目,鹰牌陶瓷、南孚电池等直接投资项目。凡此种种,让方获得了国内其他投行家难以企及的信用程度与人脉资源。
虽然不谙英文,方风雷一直有将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引入国内的愿望。2002年时,方就积极地与美林及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接洽,但最终因为工商银行不愿放弃控股地位而作罢。
果不其然,在2003年底双方决意合作之后,高盛进入中国之旅势如破竹。2004年7月初,组建高华证券有限公司并与高盛合资的计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9月高华证券正式成立。12月2日,双方的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其中高盛拥有33%的股份,其余67%的股份由高华证券拥有。
虽然这一高速突破再度将方风雷推向中国金融界的风口浪尖,有人士怀疑:由于组建高华的资本金主要来自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未来政策许可的时候,高盛有权从方风雷团队手中购买这部分股权,直接掌控高华。也即是说,方风雷的过渡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高华的突破,至少从两个层面影响了中国证券业国际化的进程。较外在的,是高盛高华的诞生,为原本状态低迷的中国证券业引入了实在的竞争和国际级力量。即使在高度竞争的华尔街,高盛也属于一线投行中的重量级玩家,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深度介入管理,其结果可想而知。较内在的则是,多年来国内对于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始终没有明确规章。直到方风雷及其余几名高管持股高华,并获监管部门批准,才算为此事名正言顺地开了头。
多年来,方风雷强调一个方法——“高位蓄水”——学习先进者,同时把握和参与中国体制改革。今次他再度实践了自己的理论。方风雷可以复制吗?“从结构以及技术角度来看没有难度”,观察人士评判:“但还有类似方风雷的人选吗?”
(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