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作为“一根针”的乡镇,其机构改革之所以难以到位、财政开支越来越大,与上面的“线”过多不无关系
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需要方方面面营造更加有利的改革环境,比如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妥善解决分流干部的后顾之忧,规范各种“升级达标”活动,加大上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等
尽管乡镇机构改革的话题说了多年,但最近有关“乡镇机构减了,开支却增加了”的报道,仍引起受众的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组织研究室主任赵树凯最近向媒体披露说,从2002年12月至2004年5月,他跑了河北、山西、山东、浙江、安徽等10个省区的20个乡镇,实地调查后发现,“从表面上看乡镇机构是减少了,但精简的目标并没有达到,财政开支也并未减少”。比如中部某省,1995年至2003年期间,财政实际供养人员从157万人增加到219万人,而增加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县乡两级,达167万人之多。于是有人质疑,近些年来大张旗鼓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基本上‘落实’在给上级的汇报材料中”。
这样的疑虑显然有失偏颇。不过,专家和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我们正视乡镇机构改革的艰巨性乃至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契机。
众所周知,乡镇机构庞大、冗员众多、乡镇财政入不敷出,是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所在。有人做过统计,目前我国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人员平均58人;平均每个乡镇还有下属单位19个,人员290余人。党政机构及其下属部门并非生产经营性单位,这些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全部得靠向农民和企业收取的各项税费来维持。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制定涉农收费“高压线”,比如实行税费改革、逐步免征农业税,比如收紧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的口子。近两年来,大幅度的乡镇合并被作为精简机构、减少冗员的措施在各地普遍推广,安徽等地还探索了“乡财县管”等办法,千方百计地规范财政支出秩序、减轻财政供养的压力。
乡镇机构改革的本质是要提高乡镇一级政府的运转效率。“机构减了开支却增加了”的现实,当然有悖于改革的初衷,也无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正视乡镇机构改革的难题,首先要正视乡镇机构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作为“一根针”的乡镇机构,与上级机构的改革相比有其特殊性。比如对富余人员的安置、分流,就再没有向下级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下派”的余地。另外,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情况下,这根“针”如何应付“上面千根线”,在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方面真正发挥“针”的作用,也面临更大的考验。我以为,乡镇机构改革之所以迟迟难以到位、财政开支越来越大,与上面的“线”过多很有关系。
要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首先要求方方面面为这项改革提供和营造更加宽松、有利的改革环境。这样的环境,包括更周全的配套措施、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妥善解决分流干部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规范针对农村地区的各种“升级达标”活动;加大上级财政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变乡镇机构完全依赖本级财政“吃饭”、“发展”的局面。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