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载文指出,尽管具备网点优势,但中资银行脆弱的实力在面对2006年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放开时,仍面临诸多短期内难以克服的棘手问题。
根据入世承诺,从2006年底开始,外国金融机构将被允许在大陆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不受顾客地域和币种的限制。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将享受彻底的国民待遇,和中资银行在一张饭桌上吃饭一张凉席上睡觉。
中资银行:规模不小实力欠缺
文章指出,入世3年来,面对紧迫局面国内银行业举措不断:从14000亿元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到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再到银行内控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裁员,改革频频,是因为距离2006年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这一生死大限已越来越近。
文章指出,外资银行到中国来开展业务,并非看中一时的盈利情况,而是因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前景诱人。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高达115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而外资银行在国际结算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同样是外汇汇款,中资银行往往需要2天~3天才能到账,而外资银行一天就能汇到。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日前在其《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的排名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列后四位。如果说外资银行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那么占尽地利的我们还能仗着“空城计”搭台唱多久的戏呢?
利润结构待调整 中间业务挑大梁
文章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最后两年有些什么紧迫问题亟待解决,从微观的角度,南昌市农行总经理任晓燕女士认为:产品、资产质量、管理机构、人才、离退休职工这5个方面是硬伤;中国宏观经济教育学会副会长安合祥教授则从宏观的角度指出,资产质量问题并非银行自身能够解决,政银之间的深层体制性问题不解决,很多改革仍将是表面文章。
从产品角度讲,目前国内的银行业务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仍很低,一般在10%以内,低者甚至仅为1%~2%,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不过17%左右,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为40%~50%,个别如花旗银行则达到了80%;品种的差别就更是明显,目前中资银行约有260个品种的业务,而西方商业银行的相应数字是2万个。
文章指出,尽管由于国内不允许混业经营,2006年后享受“国民待遇”的外资银行在业务品种上会大大缩水,但高质量的服务仍是其硬碰硬的素质。外资银行登陆内地,中间业务这块软肋必是其首攻之地。而庞大市场一旦被占领,吃进去的肥肉再吐出来就难上加难了。外资银行以旗舰进入,可是也有一个空门,那就是产品进来了,操作上势必本土化。产品本身中资银行完全可以直接拷贝,双方比拼的无非是本土化后的服务水准。
外资银行进入,除了少数高管是本国人,员工中绝大多数都将启用国人,这就意味着2006年后,中资银行将可能面对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事实上,中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国际结算、网络技术方面一直面临严重的人才不足问题,如果仅有的优秀专业人才再被外资银行挖走,重要的客户资源必将随之流失。良禽择木而栖,堵是不现实的,如何改善自己的人才机制和经营战略,无疑成为众多中资银行的当务之急。
信贷业务有空间公司治理是根本
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2004年末中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2%,比2003年下降4.6%,比2002年下降8.9%,离国际上一些大银行1%~6%的比率越来越接近了。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是个过于乐观的数字,因为不良贷款比例的降低并非出自扎实有效的管理改善,而是有政府积极帮扶的“剥离”——14000亿元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才是造成上述喜人数字的真实原因。而如何在剥离的同时建立严格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防止信贷责任同不良资产一起剥离,仍横亘在众多中资银行面前。
文章指出,2004年最新发布的利率政策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面对贷款利率实际上已然放开的大利好,售出同样的贷款将会获得以前利润的2倍~4倍,如果具体操作时能够严格执行市场利率而不是人情利率,同时严把质量关,将报表上的“应收未收利息”这一栏尽量降低,才能彻底解决资产质量差的现状,同时,在这最后两年真正赚到利率调整后的第一桶金。
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曾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银行产权主体虚置;二是缺乏对经理层和员工的有效的、市场化的、公开透明的选择、监督机制;三是缺乏完善、清晰、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隐瞒真实的经营信息,搞短期经营行为。而如何对症下药解决上述问题,无疑是外资银行大举进入前众多中资银行面临的当务之急。
( 责任编辑: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