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债券基金踏空债券牛市2004年债券型基金规模从131亿份下降到82亿份
集体踏空大行情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事实。但是,我们又必须直面这个事实。
去年4月29日,交易所国债指数于91.83点见底,随后开始一路上涨;至2005年2月21日,该指数已经攀升至98点。这期间交易所国债指数涨幅达到了惊人的7.7%。
债券交易员普遍将这轮行情判定为中级别的大反弹,众多券商与保险公司纷纷获利相当丰厚。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的13只债券基金不仅未能从中获利,甚至纷纷出现亏损:这13只债券基金的同期平均净值增长率为-3.18%,远远落后于交易所国债指数的涨幅,差距接近11%。从单只债券基金上看,仅有5只实现了盈利,最高单位净值同期涨幅只有1.78%,只相当于同期国债指数涨幅的23%。而在出现亏损的8只债券基金中,单位净值最大跌幅达到了5.55%。
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债券基金的组合中都持有股票和可转债等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而持有债券的比例却偏低。本报信息部统计数据显示,在2004年二、三、四季度,债券基金投资国债和金融债的比例分别是53.5%、44.4%和51.3%,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很显然,在债券市场不断上涨过程中,债券基金未能把握住时机增仓债券,从而眼睁睁地看着债市大行情从身边溜过。
屋漏偏逢连阴雨
不仅仅是对债市判断错误,债券基金经理对股市判断同样出现失误,并因此使得债券基金的处境雪上加霜。
根据统计,目前只有融通债券、华夏债券和招商债券是纯债券基金(不能投资股票);其他债券基金按照契约都可以选择投资一部分股票或者可以参与新股配售和增发等。另外,可转债也纳入了所有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内,但它与股票的联动性较强,亦属于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数据显示,恰恰是这种灵活度让债券基金“闪了腰”,而且是从去年二季度以来集体对大方向判断失误。
据统计,13只债券基金去年二、三、四季度投资股票的比例分别是19%、15%和16.7%,投资可转债的比例分别是26.5%、37.4%和45.6%。显然,债券基金集体对可转债大幅增持。然而,随着股市从去年4月份进入一轮更惨烈的下跌中,关联度极高的可转债也因此纷纷出现了少有的大跌,令债券基金出现较大损失。
有基金经理也承认,可转债属于唯一经过验证的资本市场避险品种,其风险收益特征是现有债券可投资品种中最优的,因此大多数债券基金经理主动倾向于配置可转债。伴随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股市下跌,可转债也出现了非理性的过度抛售,使债券基金的净值出现了一定损失。
持有人“英明”撤退
2004年是基金行业大发展的一年,基金整体规模从2003年末的1614亿份迅速增长到2004年底的3151亿份,基金总份额增长了95%。
然而,在四大类基金品种中,与股票型基金规模增长76%、货币市场基金增长10倍、保本基金增长2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债券型基金的规模逆势走低,从131亿份下降到82亿份,降幅高达37%。
从具体基金来看,截至2004年底,近七成债券基金的份额与首发相比都缩水了一半以上。其中还出现了两只规模在一亿份以下的债券基金,按照基金法的规定,这两只基金已经接近了清盘的底线。与债券基金的业绩表现相对比,持有人的减持无疑是比较英明的决定。
三点反思
客观地看,2004年债券基金经历了一场整体性的大危机。据业内人士分析,有几个方面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发行时机的问题。1996年以来,随着一个完整的减息周期出现,债券市场进入一个7年多的大牛市。但由于开放式基金出现的比较晚,直到2002年9月20日,才出现了第一只债券型基金———南方宝元,而这个时候债市的大牛市已经接近尾声。进入2003年以后,随着CPI的一路攀升,市场预期减息周期结束,债券市场从2003年8月开始进入大熊市,尤其是2004年4月份一个月,由于国家突然开始宏观调控以及管理层清理国债回购市场,债市出现暴跌,当月交易所国债指数最大跌幅超过6.7%。而目前市场上所有的14只债券型基金中有13只是在2002年9月至2003年底之间发行的,也就是说这些债券基金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了这波债券市场的大熊市,这也说明基金公司在选择债券型基金品种的发行时机上并不太好。
其次,债券型基金产品的设计上基本都允许基金经理将部分资产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以及风险较高的可转债。这样固然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可以提高收益,但作为双刃剑,在股市不好的时候也会大幅拖累债券基金的整体业绩。
最后,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上和发行中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一窝蜂地上同一种产品,一旦市场情况转坏,将损害公司的品牌,债券基金已经给了市场一个深刻教训。那么,现在基金公司又集体瞄上了货币市场基金,固然抢得头啖汤的基金公司尝到了甜头,但随着今年银行系基金公司夺路杀出以及规范货币市场基金运作的法律文件即将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的“花样年华”是不是也快过去了呢?这不能不提醒现在急于赶这趟“晚班车”的基金公司们,不要步当年债券基金的后尘。
( 责任编辑:姜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