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毫无疑问,2004年的农业工作值得大书特书。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无论是农业增产,还是农民增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去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些成绩,让曾经为中国粮食问题忧心忡忡的人们有了暂时松口气的欣慰。
然而,近日从国家海关也传来一组数据,让人们在欣喜之余,又不得不感受忧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2004年前11个月,我国农产品贸易从2003年的顺差19.4亿美元转而成为逆差51.8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幅大大超过了出口增幅,从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这一变化令人深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很多人在为中国的汽车、金融等行业捏一把汗的同时,却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抱有期待。三年过去了,预期的国外汽车等机械产品对国内相关行业的汹涌冲击场面没有出现,而同样预期的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举出口海外市场的局面也没有出现。
对于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有关人士深感忧虑,因为我国已经进入世贸组织后过渡阶段,世界农业对我国农业的挑战和压力会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过渡期结束以后,国家对农业产品的配额管理将大幅度减少,农产品关税也将继续下降,我国农业以往所拥有的国家保护也将逐渐失去。对于即将高度融入世界市场的我国农业,其竞争力到底怎么样,能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的确是萦绕在国人心头的巨大问号。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已迫在眉睫,而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量。
表面上来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种种“绿色”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某些有争议的反倾销制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家禽和动物产品的加工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从深层次来说,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人工成本高,以及农产品质量不高,标准化程度低却也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窥斑知豹,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逆差现象,说明我国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等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说明我国农业尚未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说明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出现了连续的恢复性增长,终于走出了长期短缺和停滞的时代,初步实现了丰年有余。我国粮食、棉花、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从整个世界的贸易格局来看,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国内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6%,在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不到4%,少得可怜。不仅和号称国际农产品贸易“霸主”的美国比不了,就连和人均耕地很少的荷兰相比,我们也远远落在后面。
事实不断提醒着我们: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却不是农业贸易强国。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可谓抓住了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环节。粮食问题也好,农民增收问题也罢,说到底还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只要解决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就既能解决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又能解决好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问题。从去年的“促进农民增收”到今年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一号文件”之间,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