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邹卫国 王延春 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2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目前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1.9%的CPI意味着中国1年期存款实际利率1年多来首次由负转正。
截至上周末,中国1月份的大部分核心经济数据已经相继公布,经济分析人士相信,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上半年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定。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由于新的涨价因素依然存在,今年中国可能依然难以避免继续加息,而且,一些专家对通货紧缩表示了新的担忧。
1.9%传递的信号
“这低于市场预期的2.3%和我们预期的2.1%。”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他随后发布的分析报告中说。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也表示,通货膨胀的下降超过了他的预期。
而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看来,投资高增长带动了GDP的高增长,应该对消费有一个上游到下游的传导,CPI数据不至于下降这么快。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的看法可能有代表性:“ CPI回落是在预料之中的,但其回落幅度如此之大则是出乎意料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物价的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对本报记者说,“去年接近下半年以来,CPI就一直处于下降通道,1月份继续延续了这个趋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7月到8月份,CPI创出5.3%的同比上涨幅度之后,9月微调到了5.2%,10月份为4.3%,而在11月份,CPI增幅回落到了2.8%,12月份更是达到2.4%。
“这主要是宏观调控的作用继续发挥,而作为拉动物价上涨龙头的粮食价格涨幅回落明显造成的”,祁京梅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4.2%,相比较而言,去年10月份的粮食价格上涨28.7%,11月份的涨幅也达到了19.2%。
祁表示,除了上面的两个因素之外,季节性的因素也有一些影响。去年1月为春节期间,而今年的春节在2月份,对CPI数据影响很大。
“基本上还是符合我的预期了”,对于物价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王召博士说,“货币是先行指标,从2004年的货币信贷形势看,M2指标高位徘徊一段时间后,去年下半年以来,增幅一直下落。前几个月的物价增幅就持续往下掉。”
但是,王召很担心未来几个月物价增幅继续走低,甚至重新进入通货紧缩状态。
“目前的货币信贷状况不支持3%以上的涨幅。”王召说,“央行对于货币信贷目标是比较保守的,2005年确定的M2增幅是15%。而1月份的M2增幅是14.1%。”王召甚至警告,“如果M2增幅继续下降,一旦在13%以下,出现通缩的可能性非常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也表示,CPI在相对低水平区间运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他对本报记者说:“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M2的走势已经反映出,经济的后续需求不会进一步出现明显上升,上涨态势难以形成,CPI在2%左右晃动还将持续几个月,最低可能下探到1.5%。”
但是价格在未来继续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其中的主要拉动力量是公用事业价格的上涨。
祁京梅说:“从1月份的数据看,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苗头已经出现。”她说,从服务价格23%的比重看,公用事业物价上涨,对于消费物价指数的拉动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德意志银行也注意到了公用事业涨价的风险。马骏预期,水和电力价格在2005年将平均上涨15%左右。
不过总体而言,本报记者采访到的投行分析师和国内学者给出的通胀预期,都处在央行年初目标的3.3%以下。
确立“微调”基调
1月份CPI增幅的明显下调,给了市场一个乐观的政策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短期内出台大政策的可能性非常小。宏观经济政策短期内会维持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商务部以及央行公布的数据,1月份工业生产增长20.9%、进出口顺差64.8亿美元、M2增长14.1%,这些数据都处于中央宏观调控的目标范围之内。
在马骏看来,1月份CPI增幅减缓含义明确,“至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央行将不会讨论加息。这表明,短期内,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定”。陶冬也认为,虽然通货膨胀将反弹,但最起码在6个月内中国不会加息。
王召也认为,目前基本上可以说是“开局良好”,不过他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进行调整,比如除对于房地产进行适当控制之外,汽车、钢铁等行业,应该“有所放松”——如果这些热门行业放松以后可能引起经济的重新过热,那就采取利率手段进行调控,“对于这一轮宏观调控而言,利率对于这一轮经济过热的结构性问题,也具有调节作用。” 他说。
陈东琪则认为,今年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并不像去年那样强弱分明。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既要防止投资的反弹带动经济的过热,同时又要把握尺度,防止过分紧缩带来经济的回落,谨防过分单向调控带来经济的不稳定。在他的视野中,微调可能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特征之一。
“1月 CPI增长1.9%,为理顺扭曲的价格,实现价格调控带来了空间”,范剑平则认为,“正是这种低缓的增长,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调高公共事业和工业基础产品的价格。政府不要过度‘红线’控制,而是要让通货膨胀的压力释放出来。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做好了调高公共事业品价格的方案准备,等待时机,看来时机已经到了。发改委也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出台电价、运输价格等价格调整办法。”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