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的2005年提出诸多问题:如何判断调控货币政策的目标?经济过热后的软着陆应该以什么方式到来?固定资产是否大副上涨?物价会否飙升……,搜狐财经连线16位顶尖经济学家,把脉2005中国经济走向。
在宏观调控下的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出乎宏观政策部门的预料。9.5%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经济学家们在2004年底时普遍预期的9.3%,更大大高于政府2003年设定的7%左右的目标。根据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去年的判断,如果经济增速控制在7%至9%的范围内,就可基本算作是“软着陆”,视为调控的成功。但2004年的经济增长,显然超出了“软着陆”的范围。
客观地评价,2004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根本谈不上“着陆”。也就是说,如果去年的宏观调控是以“软着陆”为目标,那么这一调控的目标根本没有实现。
在安邦集团研究总部看来,2005年仍将是一个宏观调控之年。正如中国官方机构所说,在2005年,将“落实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目标是“继续保持速度平稳较快、物价温和上涨的势头”。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已进一步扩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这一发展观将在2005年的经济政策中得到体现。
我们认为,2005年的宏观调控比2004年的形势要复杂,复杂性不是在调控的力度,而是体现在如何较为准确地实现“有保有压”,还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宏观政策方向来看,2004年基本上是以压为主,压力虽大,但操作相对简单,这也是行政调控、“一刀切”被指责的原因;但2005年如果继续实行同样的调控,则会伤及经济发展。因此,2005年必须落实“有保有压”,既要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防止投资过热与重复建设导致“大起”,同时又要防止经济“大落”,过度伤害了经济增长与市场。
综合判断,在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仍将延续“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方针,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将会普遍偏紧。如宏观调控中的土地调控与信贷控制,在2005年仍将会从严执行;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稳健”,在执行力度上也会偏紧。
我们认为,在2005年,行政式的调控方式不会轻易撤销,但在市场对行政式调控的批评压力之下,今年的调控将会适当地转向依靠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诸如环保评价之类的工作,将会在2005年成为一种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环境保护与评估手段的强化,一方面可以替代行政式的调控手段,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而会受到政策部门的重视。2005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兴起的对违规电力项目的整顿,将成为今年宏观调控中的一种典型手段。
从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步骤来看,今年初的宏观政策可能沿续2004年底的审慎宽松,而年内的政策则有可能趋紧,呈现出“前松后紧”的政策出台节奏。年中的政策走向则取决于投资增长、通胀走势以及基础设施瓶颈状况的缓解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05年的调控,国内有学者表示出担心:如果在名义上“双稳健”的旗帜下,实际上贯彻严厉的政策(如限制贷款),那么中国的情况将急转直下,物价增长会戏剧性地由正转负,经济增长会忽然由热转冷,宏观调控也将不得不从防范通胀转而变成防止通缩了,这甚至有可能导致断送中国千载难逢的“发展关键期” 。从2004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担心被吸纳成为今年主流政策思想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它提示的宏观调控过犹不及、打击经济增长的风险,则应该受到重视。简单而言,2005年的宏观调控,是一个调控度的政策艺术。要知道,保障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
我们判断,在2004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5年的宏观调控仍将偏紧;在经济自主增长强劲的势头下,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达到9%左右。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