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的2005年提出诸多问题:如何判断调控货币政策的目标?经济过热后的软着陆应该以什么方式到来?固定资产是否大副上涨?物价会否飙升……,搜狐财经连线16位顶尖经济学家,把脉2005中国经济走向。
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5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稳健”的基调。相比于货币政策维持稳健,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的变化更大,这实际上代表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正式退出。那么,稳健的政策将如何落实呢?
从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2005年稳健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将呈现“两减一加”的特点,即减少增发国债规模300亿元、小规模削减赤字,增加预算内建设投资200亿左右。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国内决策部门的判断是,考虑到2005年国际经济环境仍然比较有利,国内经济自主性增长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等因素,以及尚有相当规模的国债项目没有完工,一些重大工程或项目需要国债支持,在2004年较大的结转规模(300亿)的前提下,2005年增发国债的规模,将由2004年的1100亿元调减到800亿元。而中央确定的最终目标是,几年后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将由目前的300多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同时减少国债发行,直至不发。
不过,2005年的实际国债和预算内建设投资总基数并不算少。中央财政增发国债项目资金800亿元,再加上财政部估计的2004年结转500亿元国债项目资金,此外,中央财政还将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2005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及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合计达到1754亿元,相比于2004年,实际可用于财政资金数额反而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在2005年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此外,关于财政赤字,目前仍保持在2003年创纪录的3198亿元水平上,赤字占GDP比重为2.7%,2005年中国将适当减低财政赤字,赤字占GDP的水平可能控制在2%左右。
2005年,相比财政资金在总量上的调整,财政资金投向变化的影响可能更大。如国债资金的使用,将不再把重点放在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而是转向推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社会事业,改善与创造就业等薄弱环节上来。对于部门和地方来说,财政资金投向上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大,这也会刺激各部门和地方来争夺相对减少的财政资源。
从影响对象来看,我们判断,财政政策的转向对一些在建重大项目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新建项目的影响则相对较大。要指出的是,由于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幅较大,财政投资将会有所增加,对新建项目的约束将主要来自项目审批方面,国家可能会加强控制;对于部分被认定过热的投资领域,也不排除有关部门进行激烈整顿的可能。但对于一些国民经济中的瓶颈行业,如“煤电油运”等的建设,将成为2005年重点倾斜的领域。
整体来看,由于2004年中国经济“软着陆”未实现,结构性问题未能解决,经济增长方式未转变,今年要实现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仍将会实行一种偏紧的财政政策。可以认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在今年就是“偏紧”的财政政策。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