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的2005年提出诸多问题:如何判断调控货币政策的目标?经济过热后的软着陆应该以什么方式到来?固定资产是否大副上涨?物价会否飙升……,搜狐财经连线16位顶尖经济学家,把脉2005中国经济走向。
土地整顿是去年宏观调控的两记重拳之一。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为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护耕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的措施,尤其对全国的开发区进行了暴风骤雨式的清理。到2004年8月,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866个,规划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其中,5601个开发区是市、县、乡政府和各级部门设立。经过清理整顿,到去年11月全国的开发区数量已减少到2053个,规划面积压缩到1.37万平方公里。压缩的规划面积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5%。
土地整顿是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但土地整顿也超越于宏观调控,它会比宏观调控持续更长的时间。由于土地在中国已属于短缺资源,事关中国的“三农”问题、耕地保护、城市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问题,从政策方向来看,土地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化肯定将成为长期趋势。
土地整顿的长期化对于国内各地经济发展及地方政府行政将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土地资源已成了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最大资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城市拓展以及任何发展计划,都离不开土地。完全可以这样说,动土地资源,就是动地方政府的“奶酪”。中央政府对此也很明白,只要控制了土地资源,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够对地方盲目投资“釜底抽薪”。去年宏观调控中暴露出的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围绕土地资源。
去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加强了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总体规划修编中,存在着不顾客观条件极力把城市做大的趋向,实际上,这是要争取今后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利用。国内不少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都提出了两位数持续经济增长的指标,少则12%,多则17%,这种增长目标严重脱离现实。要实现这样的增长,哪里来的投资,哪里来的钱?还是只能在土地上动脑筋。在超常规发展目标的背后,实际显示的是地方政府企图争取通过总体规划的编制,实现对国家控制政策的突破,使大量批租土地合法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城市化现在可以说具有“国策”地位,但在宏观调控之下,到底搞不搞城市化,如何搞城市化?这些问题加大了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矛盾:在报政绩的时候,城市化是被肯定的;在宏观调控的时候,城市化又被隐讳地说成是负面的。其中的矛盾,都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有关。
从迄今为止的政策迹象看,2005年的土地政策调控重点将集中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运用价格机制调控用地、制定基准地价和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等方面。
安邦集团的研究人员过去曾预警:土地矛盾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2005年,这种矛盾将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规范化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但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在土地整顿长期化的情况下,可动用的土地资源将会受到明显约束。在本届政府的“新政”中,如果“耕地保护被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一条得以认真执行,各地在土地资源上受到的限制将会更大。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