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的2005年提出诸多问题:如何判断调控货币政策的目标?经济过热后的软着陆应该以什么方式到来?固定资产是否大副上涨?物价会否飙升……,搜狐财经连线16位顶尖经济学家,把脉2005中国经济走向。
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19878.51亿元,6年间增长了116.7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大亮点。2004年,我国居民户消费性贷款增加4327亿元,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在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消费信贷的影响很大,相比过去,去年的消费信贷环境明显偏冷。居民消费贷款的两大支柱――汽车消费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汽车消费信贷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危机在2004年开始爆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银行清理不良贷款行动的影响,各商业银行纷纷大幅压缩了汽车消费信贷规模。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表明,2004年6月底,汽车类消费贷款的余额是1833亿,同年9月底就下降到1600亿,净减少233亿。而住房消费贷款则是增长势头不减,2004年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为18625.20亿元,净增4154亿元,虽然比2003年的4784亿元有一定幅度下降,但绝对余额存量已经非常可观。
2005年的消费增长如何,与消费信贷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展望2005年,消费信贷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
政策风险是影响消费信贷的最大变数
在宏观调控仍将持续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对今年消费信贷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仍然是政策因素。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金融政策部门对于消费信贷政策的直接调控。当政策部门要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时,政策紧缩会同时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得到体现。2004年的汽车消费信贷政策紧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是商业银行在偏紧的政策环境下,采取自我紧缩措施。如去年宏观调控加强后,各商业银行纷纷上收授信权,导致部分领域的消费信贷明显紧缩。这两个层面的影响的大小,将视乎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不过,抑制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的问题,在2005年将复杂化,这在消费信贷领域会同样有所体现。2004年全年各口径货币供应量迅速回落,主要原因不在于资金价格有了根本调整,而是来自商业银行信贷微观机制的调整,与商业银行总行回收分行的分散授信权,将之集中到总行有很大关系 。但经过一年的调控,商业扩张信贷的压力增大,如果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继续趋紧,将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压力加大。一些商业银行已经面临着“不放贷款要饿死,放了贷款要被吓死”的局面,这将使得今年商业银行有着扩大消费信贷的冲动。
去年国内曾有学者分析,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计算,上海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55%,北京也达到122%,已经超过了2003年美国的家庭债务比例115%。对于这一研究发出的警告,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国内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其未经统计的“灰色收入”往往占有不能忽略的比例,因此上述研究高估了国内家庭的实际债务比例;另一方面,在前几年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高速增长之后,国内居民的负债率显著增加,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也在显现。而过高的居民负债率意味着居民未来消费能力的削弱,从而会加大银行信贷的风险。2004年曾引人注目的汽车消费信贷坏账就是一个例证。
目前,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信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相应风险将呈上升趋势。
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将经受更大考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限,还缺乏大规模消费信贷管理经验,还没建立起银行体系共享的信用资料数据库,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消费信贷的发展。
汽车消费信贷将在低位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消费信贷。我们认为,2005年的汽车消费信贷预计将不会有太大起色,将继续在低位徘徊。一方面,由于前述汽车产业及市场因素抑制了汽车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银行和金融体系还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也会影响银行放贷。前几年积累起来的汽车消费信贷坏帐已经让相关银行很头疼,需要花费精力和成本处理,估计今年银行发放新的汽车消费贷款将更谨慎。而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央行的征信体系虽已启动,但要完全实用,还需较长时日。
2005年,在汽车消费信贷领域,业界还暂时找不出更好的业务模式来取得突破。银行、经销商、保险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之间如何建立起有效率的产业价值链,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国家继续宏观调控、银行继续压缩不良贷款的前提下,稳健经营的银行必然会对汽车信贷业务趋于保守。
住房信贷谨慎乐观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居民住房需求的增长将是长期性的。而且,近年来各大城市房价均有较大增幅,虽有“房地产泡沫”论存在,但消费者大多已经形成了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买涨不买落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需求。在通货膨胀迹象抬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的形势下,购置房产成为居民现实的投资保值途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住房抵押贷款是优质资产,风险率相对较低,是商业银行积极拓展的业务品种。因此,住房信贷在2005年仍将出现增长。
然而,也有一些影响住房信贷的因素存在。在2004年,银行业实际完成新增信贷规模2.2万亿元,离央行2.6万亿的目标相去甚远。2005年央行确定的新增贷款目标为2.5万亿元,从目前来看,银行业要完成这一目标的难度较大。商业银行,尤其是工农中建四大行压缩信贷规模的惯性在2005年预计仍将持续,住房消费信贷的盘子将受此影响。整体而言,我们对2005年的住房信贷增长持谨慎乐观态度。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