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自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第一次经济高涨。总体看,这是一次以新兴产品为主、比较全面的加快增长,上升趋势明显,而且更加稳健。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家庭财产规模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购买力提高、住房制度改革、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居民消费结构开始新的升级,住、行等消费领域迅速扩大。
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产业经过1998年以后的痛苦调整改造以后,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发展。传统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拉动了能源、交通等产业发展。
经济体制加快市场化,进一步增强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能力。总之,新的发展空间的出现和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共同推动了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
新一轮增长的四个特点
●重化工业重新加快发展。
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重新加快发展。由于这些产业一般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产业联系复杂的特点,因此这些方面的短缺现象短期难以消除。这些产业的建设一旦启动,惯性很大,带动面广,对经济回升的推动比较持久;一旦过剩,调整的代价也比较高。
●加工制造业进入新一轮结构升级。
重化工业的发展,既包括重化工原材料产业,也包括重加工业(例如汽车、各类装备等机械制造业)。住宅、汽车、基础设施的生产建设,需要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的加工制造业体系,一方面引起制造业规模和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了重化工原材料行业新一轮大发展;另一方面则使制造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生产过程更加迂回,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我国加工制造业进入新一轮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对技术进步产生更迫切的要求,将进入一个更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关系进入快速变化时期。
2001年~2003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年均提高8.05%,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一进程加快改变着国土资源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格局,迅速拓展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范围,并引起农村社会的剧烈变化。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
随着发展空间的扩大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活跃,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迅速暴露。主要是:市场和产业准入规则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土地管理方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投资约束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部门对投资和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过多,国有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行政主导的投资扩张机制仍然存在。这些弊端导致了一系列经济问题,意味着加快发展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了。
经济增长中的三个主要矛盾
●经济结构变动剧烈,影响到经济运行的稳定。
此次增长总量矛盾并不突出,短缺现象不再是普遍发生,而仅仅在部分行业出现,表现为市场调节下的结构剧烈变化。这一方面导致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煤炭、电力等部门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弊端重新抬头。中间和基础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还不断加大了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大了这些行业发展的困难。
●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调节的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此次增长中,由于城市化活动的活跃,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居于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结构变动引起的大量投资,使资金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而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其供给基本由政府掌握,而且价格低廉。在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条件下,政府掌握着土地,土地的初始价格基本为零;在资金要素方面,新的融资渠道虽然发展很快,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融资主渠道;高储蓄率使资金供给充裕,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利率很低。这一情况使经济结构的迅猛变化缺少要素供给方面必要的约束,而且还导致了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更多的直接参与。
●经济规则不完善,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愈演愈烈。
我国的市场和产业准入标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侵害农民和市民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企业污染排放、资源利用、安全生产方面的准入标准不健全,执行不严格,环境和资源使用成本低廉,进一步助长了以追求市场利润或者政绩为目标的经济扩张活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剧,安全生产事故增加。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威胁到社会稳定。
2005年增长环境较为稳定
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强劲,美、日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会有所回落。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同时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货物自由贸易开始启动,外贸回旋余地扩大,这些将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活动继续推进,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持续回升,我国仍将是其主要选择地之一,这将有利于我国的利用外资。另一方面,美国贸易和财政的巨额赤字可能导致美元继续贬值,引起多方面的汇率波动;石油价格走势不明,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难确定;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也仍可能增加。综合看,2005年国际经济走势大体平稳,与2004年比较,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仍比较有利。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扩大,同时注意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意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这一政策组合下,预计2005年经济总量环境将比较稳定,价格、利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发展的空间扩大;另一方面,地方发展经济的政策空间也会有所扩大。由于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以住、行消费拉动的产业升级活动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与此密切联系的城市化也有巨大发展空间。因此,在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和相应的规则、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些增长潜力会继续释放,并拉动经济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同时,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约束机制的增强,投资活动、生产活动的理性会逐步增强;随着产业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逐步确立,以及土地补偿标准的严格,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地方的一些不符合规则、低成本的扩张活动也会越来越受到制约,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不断增强。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9%左右;随着供求总量关系稳定和农产品供给增加,预计物价总水平将由涨转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定在3%左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在步入更加稳健的轨道。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