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蓝色柯美转身
1月12日,上海明天酒店。
“柯尼卡美能达上海公司”成立仪式在4楼的一个宴会厅进行,入门迎面的墙上,柯美公司蓝色波浪型的标志十分抢眼。
柯美公司这次扔下的赌注是7000万美元。其中投资性的上海公司获得3500万美元,新开设的无锡工厂获得3500万美元。
正如柯美公司社长太田胜义所言,如果说有10个人知道柯尼卡美能达这个公司,那么9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与照相机和胶卷相关的公司。所以当柯美公司宣布向中国投资的时候,人人都期待它宣布一个与黄色的柯达、绿色的富士针锋相对的计划,“或者它们要重夺中国市场?”一个记者嘀咕着。
多少有些令人失望的是,太田胜义宣布的是一个投巨资于“商用科技”的计划,并宣称要改变柯美公司在人们心目中与影像事业相关的形象。商业用的打印机和复印机显然是它更注重的一个方向。
“数码的来临改变了一切。”一个评论者这样说。
“后胶片时代”的巨头们
有必要回顾一下“后胶片时代”是怎样到来的。从2000年开始,数码相机开始出现在影像市场上,一开始这种拍照技术还只是“理论上的美妙”,虽然把图像用数字保存下来确实可行,但实际运用到摄影上,却还存在很多障碍。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码相机的像素迅速提高,几十万、上百万、几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很快出现并普及,同时打印技术也在迅速提高。在起步时还需要把数码技术转换成传统影像影映在相纸上,现在,这已迅速被提高了的打印技术所取代。照相机和相片真正被数码相机和打印机取代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后胶片时代”的到来有多迅速?可以用后来被业界称为“数码元年”的2003年相关数字来说明。到这一年年底,原来大部分被企事业单位购买的数码相机迅速走入家庭,到年底中国市场的保有量超过了100万台,而这一年传统相机的销量下降了24%。这一年,中国市场上大量被传统冲印创业计划吸引到这个市场里来的业主们处境艰难。有例为证,媒体调查过几家数码冲印和传统冲印并存的店铺,这一年传统冲印的比例从90%以上下降到80%甚至70%;这一年出身传统相机和胶片业的几大巨头,无论是柯达、富士,还是刚刚实行合并的柯尼卡美能达都在向数码转型。同样也是在这一年,中国胶片业中硕果仅存的乐凯胶卷也不得不与柯达合资——现在看来这个决策完全正确,以柯达的实力,在向数码转型过程中尚且步履艰难,面临挑战,更何况实力不济的乐凯?
最后的竞争?
也许到今天我们回顾影像市场,还不得不说起1998年柯达对中国胶片企业的合并事件,当时柯达公司以超级豪迈的气势,一举拿下了除乐凯以外负债累累的所有中国胶片工厂,整合完毕后,柯达又以小额创业开冲印店为诉求,在几年之中将大量中国国内的冲印店揽入怀中,铺就胶片业的销售通路。但显然对于柯达来说,数码的普及远远出乎意料。2003年9月,柯达公司总裁邓凯达不得不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停止对传统胶卷的投资,全面转向数码。虽然柯达还是不断强调传统胶片在中国国内市场尚有潜力,但实际上据媒体的调查,柯达在上海工厂的传统业务已经处于下降状态。很显然,至少在中国想加速向数码转型的柯达受到传统业务的巨大拖累。
在中国传统胶片业务上被柯达一举超过的富士从2001年起开始了向数码转型的过程,由于在冲印店数量和感光材料投资上受到限制,富士在中国一直努力推广它的魔术手数码冲印系统,在高端一度曾经非常风光,到2003年,在北京和广州都超过了柯达。只是在柯达的公司所在地上海,柯达还保持着它的优势。
柯达的反击来得猛烈而迅速,它在自己的加盟店体系里强力推广自己的诺日士系统,而对于采用富士设备的店铺进行反击,方式是在这些店铺的附近加开新的柯达加盟店。同时柯达针对数码冲印系统价格较贵的特点,启动了网上冲印的概念,利用自己6000多家店铺的优势,连通互联网,以中心店带加盟店,突出了更为方便的特点。
在柯达和富士之后是柯尼卡美能达。2003年,胶卷业巨子柯尼卡和照相机技术巨头美能达宣布合并进程开始,几乎同时,柯尼卡宣布了自己的数码业务计划。低调的柯尼卡宣称自己的目标只是得到自己应得的一部分,它想“制造一个数码冲印的星巴克”。
变动时代
事实上,传统的胶片业巨子们在中国所布下的数码冲印之局,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现有格局的影响。数码代替胶片这一无可扭转的革命性趋势其实并没有给它们留下多少空间。
从数码相机制造来说,与黄色的柯达、绿色的富士和蓝色的柯美擅长的传统相机相比,出身光学和IT的佳能、索尼、三星显然有更大的余地,它们更早投入、也更富有电子方面的经验。
当然三巨头在冲印方面显然更有优势,无论是门店数量、设备和耗材,像佳能索尼这样的对手都无法与之相比。不过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将随处可以存放的数码图像冲印到纸上,只是欣赏图片很多方式中的一种。
但就是在冲印领域,柯达富士和柯美公司也面临重大挑战——原来领先的越多,背负的包袱越重,所受的挑战越大。相对于一定要把胶卷送到冲印店以后才能看到具体影像的传统方式,在数码时代,就算消费者要把影像印在纸上,也不一定要去门店,他完全可以选择更方便的方式:把图像通过网络传输,然后静等网络冲印服务商把相片送上门。当然如果他自己拥有彩色打印机那就更方便,他完全自己就可以把它打印出来。
也许这就是2004年柯达被道琼斯股票指数除名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个传统胶片业巨头来说,向数码转型也许真的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赛跑。尽管柯达宣布到2006年前要裁员1.2万人来适应这个时代,但股票市场还是以冷淡来应对这些努力。因为就算柯达跑到了,前景也并不被看好——数码时代的影像领域里相机只是数字的一个应用,没有胶片,冲印只能在一个很窄的范围中应用。身躯庞大的传统巨头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做些什么?
面对变局的思考
柯美已经转身;柯达还在奔跑——它的总裁邓凯达说,中国、巴西等国家,传统胶片业的市场还处于增长过程中,为争取这块市场,柯达打算把胶片冲印店开向中国的三四级市场,深入城镇;富士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数码相机市场,它现在面临的对手,更多的已经不再是柯达,而是索尼、佳能这样新兴的IT对手。仅仅是两三年前轰轰烈烈的胶片市场,在数码新技术出现以后,就这样开始了它的落幕过程。但是它留给刚刚面临国际性竞争的中国的滋味,却值得记取。
在这个市场中,中国无疑是幸运的。在1998和2003年与柯达公司的交易中,中国成功地让柯达为福日、公元和乐凯都或多或少地买了单。现在回过头来看,为民族胶片业长忧短叹的国人可以长出一口气了。没有了这些民族厂商,中国虽然失去了传统胶片的市场,没有了数码领域的开始,但也就不必忍受在前期投资数码领域而没有产出的漫长痛苦。而这对中国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与柯达的交易并不是我们因为对数码的远见,而是因为国内厂商在传统领域的竞争力孱弱的被迫选择。
其次,在这个变局中,我们也看到了跨国巨头的软肋——面对来自技术的变局,挑战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前面的领先也许是未来的包袱。在错误方向上越努力,错得就更远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