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像候鸟一样,春节过后,农民工又开始了由乡村到城市一年一度的迁徙之旅。俗话说“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但今年情况却有所变化,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到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农民工比去年减少了10%,而去长三角地区的却增加了10%,一消一长之间,折射出来的信息颇耐人寻味。
作为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的两大经济带,长三角与珠三角明里暗里的较劲始终就没停止过。珠三角发展在前,曾经一枝独秀;长三角崛起在后,渐露王者之气。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已并驾齐驱,正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是国内的三大经济圈,其中,京津冀甘陪末座,暂时还没有能力挑战,但珠三角跟长三角的老大之争却日趋激烈。珠三角曾是绝对的领跑者,但事易时移,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浦东大开发以来,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迅速崛起,已渐呈后来居上之势。
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但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两倍。
在需求层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长三角是“老大”,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出口额珠三角为“老大”。在经济外向度方面,长三角经济外向度继续大幅度提高,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珠三角。同时,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出口略低)均已超过珠三角。
早在2003年8月份,中央已经批准,沪宁高速铁路最迟于明年初正式开建。建成后,上海到南京只需要1个小时。据了解,宁沪高速铁路将于2007年竣工。
据悉,高速铁路工程一直是国内各大经济圈关心的焦点。广东的城际高速铁路也已经通过审批,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之后,珠三角内任何一个地级市和香港之间的行驶时间将缩短到1小时之内。换言之,珠三角将先于长三角建成“一小时经济圈”。
根据国家大的发展规划,今后三大都市圈将成为经济发展中心,即大上海、大北京、大珠三角。
不只在交通方面,在人力资源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拼命争抢速度。近年来,随着企业流向长三角,大量的人才也涌向华东地区。从2002年开始,前往长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多年来一直“一枝独秀”的珠三角地区。
从已见的事实来看,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而长三角则是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与亚欧及其他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又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满足内需的同时,也满足了外需。
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两个地区发展走向的差异性。但是,当两地现在分别积极地调整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时,其发展方向又在趋同。
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而苏锡常三地前五位产业几乎一样。产业同构加剧引资大战,而反过来引资大战又使业已存在的低层次产业同构现象在更高的产业层次上重演。
长三角的产业同构现象,同样出现在珠三角。
在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时候,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目前,长三角的目标是向现代制造业迈进,珠三角也确定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产业方向。
显然,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趋向一致,两个地区选择了同样的产业结构。谁走得更快目前尚难下断论。
不可否认,区域经济的重整,依然有赖于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合力。而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兴衰,依然不得不依托区域内各级政府的互通协力。
一位熟悉珠三角特点的人士说,珠三角地区乃是典型的“诸侯经济”,这种经济的特点就是每个城市都比较强大,每个城市又都不甘于称臣,因此力量分散。
而长三角却不同,基本上形成了“一体化”的局面。对长三角都市圈的习惯性描述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是经济扩散的中心和产业布局的重心。
专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终点就是“一体化”,各个地区只有突破行政割据上的鸿沟,才能在经济上实现真正的统一体,这也是珠三角地区的症结所在。
但CEPA的签署又让珠三角地区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据此认为,藉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经济复苏之契机,借CEPA助力,珠江三角洲势必将重新集聚竞争优势,重新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专家指出,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实力之争,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竞争能够促进发展,但合作将肯定带来更大的发展。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