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新快报》3月7日报道,因本地用工量大增,与珠三角“抢工”成了赣州市基层官员的政治任务。给各级政府摊派为本地企业招工的任务是非常普遍的行政行为,“多数乡镇的任务是30-50人,指标能否完成,是评价领导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蒂布特(Tiebout)机制原理,民工“用脚投票”的效果可以说非常明显,促使政府在当地企业和投资方的压力下,不得不转变态度。就江西赣州而言,“打工还是家乡好”、“孔雀不必东南飞,家乡天地一样宽,就近打工‘三不误’”之类的标语已经挂到了田间地头。而有的县市甚至开始在当地电视台插播类似的“公益广告”。许多官员更是不得不放下官员的“架子”,“屈尊”到基层乡村动员,“请”农民工去打工。
赴基层动员农民工打工的官员,应该说其态度不可谓不诚。这的确是件可喜的事,农民工长期被城市忽略或歧视的状况也许从此有了转机。然而,官员这股子真诚劲的背后,还是让人读出了异样的味道:应对“民工荒”在当地已经成为一项定下硬性指标、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就是说,是政治任务才迫使这些官员不得不如此“真诚”。
无论处理什么事情,在一些地方官员的思维中,没有什么比祭起“政治任务”的大旗更管用,此次亦不例外。当以招工指标来应对民工荒成为政治任务,而不是把保障民工打工权益、福利待遇、增加民工收入、改善其在城市的整体生存环境作为政治任务,笔者不知道到底该喜还是该忧。
当然,这件事好的一面无疑值得肯定:这种“破天荒”、“头一回”的待遇,让民工们“非常自豪”,将可能使民工产生被“空前尊重”的感觉,从而使之乐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贡献力量,同时也可使政府能够重视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招工既然已经变得“如此艰难”,留住这些辛苦招来的人岂不要拿出点真格的?农民工的各项待遇相对改善,想来是可以预期的。
但是,有两方面还是值得表示疑虑。其一,所有的赴基层动员民工的官员,对“民工荒”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有正确的认识吗?换句话说,官员能否真正理解这项“政治任务”?依笔者看,恐怕未必。因为如果能够做到完全、真正理解的话,这势必会变成官员的自觉行动,也就没有下达明确的硬性指标的必要了。面对民工荒,政府能够积极从自身角度寻找突破的办法,下基层招工显然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但目前来看,也仅仅是一个信号而已。以这种下达政治任务的方式破解“民工荒”,并未触及根本。说到底,官员的这种“屈尊”,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工长期以来所处的弱势地位,在与资本的博弈过程中,民工的对等地位依然不可企及。
其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政治任务”依然体现了浓烈的地方长官意志。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招来民工这些廉价劳动力,为那些靠廉价劳动力支撑利润的企业打工,从而续演其政绩工程。事实上,现下的“招工指标”与多年来一直持续至今的“招商引资指标”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很难说有真正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其中。
其实,分析认识民工荒真正的成因,主要是由“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排斥”的政策壁垒使然。当劳动力也成为稀缺资源,城市提供给劳工的整体生存发展环境亟需着力改善,不知道,这些能否成为官员的“政治任务”呢?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