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证券行业“改朝换代”,使2005年的“年报新贵”们有可能成为未来行业的主导力量
尽管第一家在银行间市场公布年报的南京证券以800万的净利润开了个好头,但大多数券商的2004年财务信息依然蕴藏着危机。
截至1月23日,已经公布2004年年度报表的57家券商有35家盈利,22家亏损,总共亏损6.8亿元,平均净利润为负1200万元。与2003年55家券商平均净利润亏损80多万元相比,券商的亏损额在加速扩大。
本应公布财务信息的65家券商中,中信证券和宏源证券两家上市公司按规定可豁免信息披露,闽发、汉唐、恒信、大鹏、新疆和泰阳等6家券商则未按规定时间披露信息,但大鹏、新疆和泰阳未向市场做出说明。2月7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未按规定时间披露信息的6家券商作出公开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年报中,以往通过某些技术手法掩藏的券商历史巨亏终于得以曝光。十几年来,券商存在账外账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存在个别券商账外资产是账内资产数倍的现象。由于全国129家券商只有一半加入了银行间市场,并且一些券商未加入的主要原因正在于不敢披露其过于糟糕的财务报表,整个券商行业的问题显然更为严重。
按照国家财政部的规定,2004年年报券商必须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减值准备金,主要针对的就是券商重仓股的浮动亏损,而且资产减值与损失信息也从备考报表进入具有法律意义的正式报表。如此以来,依照对2004年券商未经审计财务报表与2003年度经审计财务报告的不完全统计,57家券商因会计制度变更而追溯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历年留存利润)达数百亿元。另外据权威部门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1-11月全国129家券商营业收入为1.78亿元,营业利润为负3647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负3.75%。
从2004年开始,问题券商真正意义上的退出从概念进入实质,从市场观点上升到为管理者所认可。2005年1月出台的《关于证券公司04年度会计审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和证监会针对问题券商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对券商的风险防范和违规处理,将成为证监会2005年的工作要点之一。
此次公布的年报中体现出来的强弱格局,相信也将直接影响到各家券商创新业务的开拓和重组合并的进行。
2004年年报显示,盈利最多的是中金公司,达到2.33亿元;亏损最大的是广东证券,为2.51亿元。中等规模的中金公司、广发证券、东方证券位列净利润收入前三甲。而老牌大券商申银万国2003年追溯调整后以28亿元的亏损额位居券商行业之首,净资本金额也由去年中期的14.86亿元减少到了年末的9.9亿元。曾传闻出现20多亿资金“窟窿”的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海通证券虽然尚有180万元净利,但账面资产缩水近30亿元,其净资本金额虽仍排名第一,但较去年中期的数额已经减少32.9%。
规模庞大的传统强势券商老态毕现,一批中型券商和区域型强势券商却一幅跃跃欲试的姿态。在净利润排名前十位的券商当中,出现了华西证券、红塔证券、东吴证券和国元证券等4家区域型券商,广发证券、东方证券和招商证券等创新试点券商也都榜上有名。
从目前政策风向看,证监会未来向规模大、实力强、内控机制健全、行为规范的券商倾斜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从市场层面看,包括南方、华夏等几家传统意义上的大券商在2004年的衰落,已经为在年报中表现出色的中小券商迅速长大让出了道路。
一叶知秋的消息是,2005年元旦前后,包括美林、汇丰在内的多家重量级海外投资银行与国内伙伴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有消息称,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莱曼兄弟公司等老牌投行也正有意尽快进入中国券商行业。与其签订协议的合作对象是清一色的规模较小、历史包袱较轻的中小券商。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券商崛起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包袱较轻,业务开展不如大券商广泛,“船小好调头”;二是部分中小券商采用单项突破的战术,并且在引进人才上不遗余力。数据显示,尽管大券商在手续费方面占优势,但中小券商由于在投资业务、自营差价收入以及资产管理业务上取得突破,利润反而超出。例如,在自营业务方面红塔证券和东吴证券分别获得1.6亿元和9599万元的收益,而招商证券和中关村证券在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上都获得了3000多万元的收入。
管理层的政策态度似乎也在强化这一趋势。去年12月中旬证监会召集的有关券商基金公司的会议上,主席助理姚刚直言,未来2-3年内,23家高危券商之外的70多家综合类和类综合类券商,还将有一半被淘汰,2005年底是证监会对券商整治的最后大限。证券行业已历时三年的“改朝换代”,使2005年的这些“年报新贵”们有可能成为未来行业格局变化的主导力量。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