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主持人:记者 袁小可 特邀嘉宾: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岩石博士
金岩石小档案
1982年获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南开大学国际商科博士学位,1987--1989年获索罗斯基金资助到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进入美国证券业,先后担任美国公司证券集团地区副总裁、三普证券公司地区总裁和投资委员会主席、三普投资管理公司总裁。2001年10月回国加盟湘财证券,现任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国际战略委员会主席、国际业务总监。2004年受聘为全国人大财经委专家。
金岩石博士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产品设计能力,被海内外媒体誉为\"索罗斯的中国门徒\"、\"纳斯达克市场的活字典\"。
本周,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抑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的措施,不仅在房市处于高温的上海引起了众多关注,也成为刚刚看到走牛曙光的广大股市投资者谈论的焦点话题。房价会不会跌?股市会不会涨?这真是两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大问题。在这个莫衷一是的时候,我们不妨来听听智者的声音。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不仅是哈佛的博士,更有自1990年起就在华尔街打拼的丰富从业经验。2001年10月,他回国加盟了湘财证券,去年还受聘为全国人大财经委专家。作为一个熟谙中美证券市场的资深专家,去年他说出的一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话,却是\"房价下降只是个幻想\"!这句被收入到\"2004中国地产十大妙语\"之列的名言,不仅使这位被誉为\"索罗斯的中国门徒\"、\"纳斯达克市场的活字典\"的哈佛博士成了房产专家,更使他成为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话题的最权威的嘉宾人选。
结构调整时指数不会大幅上扬
主持人:本报在春节后的第一期报纸上,提出今年证券市场将迎来一个\"转折之年\"。您赞同这个观点吗?
金:是的,证券市场将迎来一个\"转折之年\",也可以说是\"变革之年\"。
通常有两个视野可以判断市场变革,一看指数,二看市场结构。确切地说,如果看结构,变革从2004年就开始了,2005年将是集中爆发的时期。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券业的大规模重组;二是投资主体发生新的变化;三是国际化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每一个新兴市场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日本和韩国的股市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今年是证券市场的\"转折之年\",也是证券行业的\"重组年\"。
主持人:在您看来,\"转折\"或者说\"变革\"会使股市转牛还是转熊?
金:应该这样来理解,一个病人病得很严重时,可能离大愈也就不远了。因为当所有的病症都表现出来后,所有的病毒也就排出体外了。
是不是牛市,不是去看指数。证券市场去年开始的重组引发了整个市场结构的调整,在新老运营主体与运营模式发生转换的过程中,通常不会出现指数的大幅上扬。所以,认为会出现以指数上升带出大牛市,是不太现实的。
我一直强调\"隐性牛市\"的概念。\"隐性牛市\"是看不见的,它隐藏于大势之中,典型的特征是\"二八\"现象,20%的股票领涨,但拖不动大势。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中就没有机会,机会深藏于指数背后,同样也会出现一些牛股。去年,上证综指创了5年来的新低,但市场还是发掘了三个领涨行业:采掘业、信息技术业和交通运输业。
保险资金真正带来长期投资理念
主持人:那您认为这种变革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金:正在发生的证券市场的重组是三个层次的,即证券行业重组、投资主体重组和资金来源重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保险资金的入市。它是股市从融资市场向投资市场转变的一个起点。保险资金入市才是真正带来了长期投资的理念。虽然保险资金总体入市的规模不会很大,但它的入市使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资金来源,一种超越个人生命周期的资金来源。券商就不太可能进行长期投资,因为他们的许多资金是借来的,甚至是通过委托理财得来的。当资金来源不具备长期性时,投资理念也就不可能具有长期性。
资金来源的不同,造就了投资期限长短不同的三类群体。第一类是券商与散户,他们的投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因为他们的资金有限;第二类是基金公司,他们的投资期限是3到5年,这与基金经理的职业成长期息息相关;第三类是保险资金,它代表了更长的时间期限,通常达到20年左右。
长期投资理念的代表巴菲特的哈撒威公司就经营保险业务。索罗斯也是长期投资理念的倡导者。他们都是长期关注市场的变化。所不同的是,索罗斯是在长期关注市场的基础上,时刻寻求市场中的短期获利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就会\"两只脚\"踩上去。而巴菲特呢?他手头有一笔长期投资着的资金,他时刻关注的是这笔投资会不会出现风险,一旦出现风险,他就马上采取行动,化解风险。
不管行事风格如何,真正的投资家做的都是长期投资,也都以投资为主业。为什么证券公司不能如此呢?因为他们的投资是短期经营行为。证券公司以经纪业务为主业,经营的是市场的流动性。他们希望投资者不断换手,然后从证券的流动中获益。
证券业生存是金融系统生存关键
主持人:除了证券市场的结构和资金来源在发生变化,证券市场的定位是否也在发生变化呢?
金:过去,证券市场被定位成为国企脱贫解困服务,更多的是强调融资功能。可是,现在我们注意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来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投资者?因为投资者在为国家承担风险,承担银行体系的风险。当说到金融体系时,我一直强调这样一句话:\"储蓄如蓄水,投资如泄洪\"。金融体系发生危机一定是因为钱多,没有钱时,是不可能有危机的。钱多了,整个金融体系在不断出现的付息压力下,就必须寻找化解风险的渠道。于是,证券市场就有了三个功能:第一,它在市场上建立了一个投资机制,保护你,让你放心地把钱投进来;第二,它把企业的未来收益拿到今天来交易,让投资者在分享收益的时候,也让企业获得资金,于是企业也能通过市场拿到钱而不需要依赖银行;第三,把银行本身证券化,银行从证券市场里可以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证券业的功能就在于,它通过给投资人信心,使投资人将钱从银行拿出来;通过给企业经营的未来,使企业不仅仅能从银行借到钱,而且也能从市场上筹到钱。企业从市场上借钱,就把银行的风险释放出来了。由此可见,今天证券业的风险其实是金融体系的风险,证券业的生存是整个金融体系生存的关键。
主持人:我们看到保险资金入市的通道已经打开,但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现在保险资金对市场信心仍不是很足,不一定会大举进入这个市场的。
金:政策上要为资金入市建立渠道,这个通道很重要。只要渠道畅通,资金的本性会使它们进场逐利的。当然,保险资金可以选择适当的进出时机。
银证分离和股债分离才是症结
主持人:今年以来,市场很多人认为股权分置问题不解决,这个市场就会始终处于疲软状态,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金:这种认识是一个最大的\"陷阱\"。不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就能解决市场的所有问题的。
证券市场的\"原罪\"究竟是什么?股权分置是其中之一,但它只是一个表象。股权分置解决的是不流通的股票流通的问题,这只会使卖方获利。大牛市是靠买方获利拉动的,怎么可能出现一个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卖方获利同时带动出大牛市的结果呢?
当一个市场建立起来的契约能轻易被改变时,一定会有不确定性成为笼罩在市场上的阴影,证券市场就不可能出现牛市。不论用什么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都会造成市场信心的缺失。任何补偿都只会导致让短期投机者和原获利方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大多数投资者拿到的补偿永远都可能赶不上市场下跌带来的损失。
股权分置问题要解决,应该完全转变角度。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股权分置只是证券市场的原罪之一,真正的原罪还包括银证分离(银行和股市的分离)和股债分离(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分离)。这两个分离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焦点。
股权分置问题即使解决,也是解决的卖方问题。而银证分离问题则是涉及到买方的问题,是证券公司没有常规性的融资渠道,投资人没有权力通过证券资产置押使用银行资金的问题。而股债分离就更不能忽视了。债券市场本身就是证券。我们的证券法将银行间市场排除在外。1999年时,证券市场交易的债券与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是平分秋色的,而现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与证券市场交易的债券相比是99.5:0.5。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国的银行业需要化解风险。当银行不能通过证券市场来化解风险的时候,它创立了自己化解风险的机制,即银行间市场。银行间市场的急剧增长,意味着证券市场在自身的法律框架上已经将自己边缘化了。证券市场把自己圈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任何一国的证券市场都包括证券交易与债券交易。当我们将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割裂开来的时候,我们割裂的不仅是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我们在衍生市场上缺失了基础证券。所以,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在于市场分割,而不在于股权分置。我们错误地理解了分业经营,而创造出分割经营的模式。在分割经营的基础上,买方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这个市场就注定只会越做越小。
任何抑制房价的措施只会助涨
主持人:市场之所以对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给予这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股权分置使得流通股东始终处于弱势,权益得不到保护,也使得市场始终在向融资方也就是卖方倾斜。这是使投资者信心不断丧失、市场不断低迷的主要原因。难道不是吗?
金:投资者的弱势是市场的天然定论。在投融资双方(买方和卖方)博弈的市场上,投资主体以散户为主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在强化买方的力量。买方的力量强大了,才能约束卖方。但是,如果寄希望于外部力量来改变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只会增加这个市场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引进的外部力量越少,买方的力量就自然会成长。所以,弱势群体一定要记住,只有你自己才能帮助你自己。
这个理念实际上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个重大突破。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买方与卖方获得的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希望卖方规范自己来改变买方的弱势地位,只能是幻想。
这种不对称性现在也极为典型地体现在房市上。去年6月份我就说过,加息和宏观调控只会加速房价的上升。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卖方主导的市场。每个房地产商都在说:\"我为购房者服务\",但是你相信他能白给你一套房子吗?当人们都在说加息会抑制房价的时候,我说这是幻想;当人们说宏观调控会抑制房价的时候,我说这是更大的幻想。
主持人:说到房市,上海市本周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市投机的政策,希望能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行为。那么,照您的说法,这个政策出台后房价还会更进一步地上涨?
金:我想会立刻反映到房价上的。当卖方在主导市场的时候,任何体系外的成本都将转嫁到买方头上。这个时候出台的任何针对卖方的措施,反而会通过房价的加速上涨转嫁给买方。
要抑制房价,其实应该去规范房地产中介。\"房地产\"这三个字,在美国是三个行业:房是建筑商,地是地产商,产是中介商。中介通过集合买方力量,增强自己的谈判实力,从而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房、地、产三业分离,不仅能够化解行业本身的风险,同时也在强化买方的力量。中国的情况却是三业合一,都站在卖方一边,真正能够代表买方的机构没有。在三业不分离的情况下,任何外部的针对房市的政策实际上都是在强化卖方的集合力量。
房市不冷股市不兴
主持人: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房市与股市都是买方处于弱势的市场,可为什么一个市场越出打压的政策,价格却越涨,而另一个市场却越出保护的政策,价格却越跌呢?
金:这是因为股市的买方没有资金来源,股市把银行和债券市场排除在外,就失去了资金的来源;而房市却有银行支持,房地产市场上买方借得到钱,暴利驱使买方不断地通过借钱的方式来参与博弈。
金融风险有三大\"泄洪\"渠道:一是证券市场,它交易的是预期;二是房地产市场,它交易的是预期使用价值与增值;三是个人收藏品市场,它交易的是退出流通领域的一部分有价物品。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三个市场中,艺术品价格涨得最快,房地产价格也在快速上涨,这是一个信号,是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的信号。当然,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是可以化解的。这就需要把证券市场的\"三分离\"问题着手加以解决,用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来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转冷房价才会跌
主持人:那么上海的房价就这样涨下去了?有拐点吗?什么时候会出现拐点?
金:我个人觉得,拐点可能会在三年后出现。为什么是三年呢?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亚洲的摩天大楼效应。不是百分之百灵,但每当亚洲有最高建筑封顶时,就会带来一段时期的经济萧条。而现在中国的摩天大楼效应在哪儿呢?就在我们窗外可以看到的那块空地上。三年后上海将有新的摩天大楼结构封顶,我觉得,那时上海的楼市将可能出现拐点。
另外,我想说的是,亚洲人注重储蓄而不重投资的天性,使得亚洲出现金融危机的机率要大于欧美。目前全球钢铁等主导产业正向亚洲地区转移,这带来了亚洲市场的繁荣,一旦这一产业转移周期结束,亚洲经济将可能转冷,楼市也可能会出现跌势。
主持人: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对他们有什么理财策略方面的建议吗?
金:我们其实最需要提醒与关注的是所谓的中产阶层,因为他们将是大众投资时代的主力军。中产阶级的特征是车房卡。没有进入这一群体的,先要奋斗去进这一群体。富人当然有富人的理财和生活方式。而进入中产阶层后,就要做到三件事:首先要有稳定的职业能力,无论是为他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具有自我经营的能力;其次,要有一项个人爱好,因为爱好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第三,培养自己有投资的能力,且无论成败,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与职业。只要做到了这三点,就能在中产阶层的环境里,很好地生存下去。
( 责任编辑:林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