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新华报业网讯 房价的持续高温和房地产业的问题成为各方的关注点。
在舆论的压力和有关部门调控措施下,房价迅速下跌还只是一种期待。
前几日,南京离市中心较远的南门边一处楼盘开盘,售号当日,售楼处前围了100多号人。那现场,就像大集上看热闹。一名保安站在高处不停地喊号,喊到号的,5个人一批,进售楼处选房。其实,那房价很不便宜,起售价5600元/平方米;论周边环境,还不是今天的事。就这价,销售商还把早就拿到了销售许可证的5号楼的商品房全部“冰冻”了起来。在现场,一对老年夫妇自言自语:“真没远见。前几年买几套房,现在还不发了。”
这种现象眼下在南京楼市还不是唯一。进入3月份,南京楼市虽然河西板块的某些楼盘传出打折讯号,但在一些好地段,尽管房价高企,又出现了排队买房的现象。
这两年,南京房价疯狂地上涨,年涨幅位列全国第二,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拆迁规模大幅下降、土地宏观趋紧的情况下,按照“总量控制,适度平衡”的原则,严控浦口、六合等地区的土地供应量,适当加大河西、江宁等新区的土地供应量,使高价地段的楼盘预期供应量变大;最近,国土部门又从土地“储备库”中拿出200公顷土地供应南京楼市;同时,限制高档商品房用地;“招拍挂”超过5万平方米以上的地块,都要按10%的比例配建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或产权调换房,保证在好的地段也有中低价商品房供应,抑制市中心房价飞涨;为防止开发商炒地,对迟迟不动工、长期“晒太阳”的地块,还开征土地闲置费;并加快近郊配套设施建设,以缓解主城区住宅用地的需求压力。
银行也调高贷款“门槛”,压缩消费需求。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的房屋基本不予贷款;对开发商的贷款也看重资质。如此高密度的政策出台,在南京房地产快速发展的6年时间里,是不多见的。
其实,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发商已为市场的风险动容。在南京的商品房年供应量已达到900万平方米,是前几年供应量3倍的情况下,房价这“怪物”仍不低头,究其经济现象:一是,目前的房市只是一个半市场化的市场,市场价格的形成不完全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利益均衡的结果,在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中牵扯到了太多的利益,价格形成也远远不是供需平衡那么简单。
二是,人们对房子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认识不足。原本认为,商品房是个消费弹性很小、地区消费很强的商品,其实,房子既是面包,又是股票。既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又可以像股票一样作为一种投资品满足人们投资获利、实现消费跨期替代的愿望。只要银行的存款利息远没有房价的涨幅高,市场又找不到高收益的投资产品,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又在快速发展时,一些人手头的巨额闲钱就会从投资房产中寻找获利增值。
目前,南京的房地产已像一块烧红的铁。实际上,有的房产已是有价无市,有价淡市了。但一些人并不害怕。眼下,靠长江边的一楼盘,每平方米超过1万元,仍然好销,购买者不少是温州和上海人;开发商“应对”市场的办法也不是把高额利润降下来,而是在摸不到市场底时,将已经获得销售许可证的楼盘申请保留,等待行情明朗。像万科光明城市、顺驰滨江奥城等大盘,都申请保留了部分楼盘。还有一个办法是,一些开发商跑到国外去卖房,实际是想借助企盼人民币升值的国外“热钱”来抬高房价。
这些问题表明,目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的根结在于,这个市场眼下是开发商一家垄断的市场。河西奥体附近一些楼盘,去年“奔七”、“奔八”,根本不是供求关系使然,只是那几家开发商“商量”的结果。房市有些像前几年的股市,庄家做庄,自说自话。市场所反映出的“供需矛盾”实际上掩盖了很多问题。
市场的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靠市场的手段。中国的股市在市场疯狂时,采取的办法是加强市场监管,引入基金、国外机构,使私募基金不能再兴风作浪。时下的房市,解决高温的房价,除政策调控外,应“撕破”房地产商垄断市场的“铁幕”。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融入不同的业态。前些年,一些单位、企业在历史上建房少、职工住房差,完全走市场化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集体、个人分摊一部分建房成本的方式搞集资建房,从一个方面也有效地抑制了市场建房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
3年多前,南京曾出台相关规定,铁路以北、经四路以西的单位自有土地,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用地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集资建房,但如今,以往规定的建房区域大部分已经拆迁了,这一规定目前基本已自动废除。最新出台的南京市《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中,对集资建房便没有提及,做了回避。
眼下,一些企业集资建房只能变得“不声不响”,个人集资建房也遇“难产”。其实,国家是鼓励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的。去年5月开始实施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中规定,把集资、合作建房认定为属于经济适用住房的组成部分。从一个角度表明,现今的房地产这个市场允许多业态生存。南京市场是否能“撕一个口子”让不同业态生存?只要他们合规运作,给他们一个身份,让其成为市场的“鲇鱼”,一旦个人的需求有了变化,投放市场的产品结构有了变化,对打破市场的垄断是有利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当某一天,市场的力量大到利益一方都无法抵挡的地步,房地产市场才真正实现了市场化。
来源:[新华日报]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