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跨国制造企业正迫切希望在“中国制造”中分一杯羹。
庞巴迪运输集团总裁安德烈·那瓦利在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准备的发言中毫不掩饰地说,中国政府应该允许在本地已形成生产能力的国外供货商同国内制造厂商竞争。
这位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合作20余年的公司的负责人说,从他们的经验来看,世界各经济大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以国内需求为主,进口处于低水平;第二阶段,为满足出口需求而开展外来专门技术的转让,国内生产能力随之增长;第三阶段,以结构变革为主,这一变革受国内外参与者迅猛的革新和激烈的竞争所推动。
“中国的制造业正处在十字路口上。”安德烈·那瓦利说,中国制造业正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下一步更高层次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确定的优先发展方向,而且还取决于受国内激烈竞争和国际广泛合作推动的结构改革。
在安德烈·那瓦利看来,改革就是中资或外资中小型企业,能畅通无阻地与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所有非敏感领域展开竞争,从而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为36.8%,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9.3%、发展中国家的20.3%的水平。或许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使得庞巴迪运输集团这类跨国制造企业要参与竞争。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制造业至少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也指出,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国内企业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获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增加值率被限制在较低水平,而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在这个被跨国制造企业称为“十字路口”的年代,中国制造往哪里走?专家拟定的思路包括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
要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专家建议应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性高技术,建立国家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吸收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制,力争有所突破;要采取鼓励性措施,吸引外资公司将研发中心进入甚至转移到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好的环境,促进更多的外资研发机构进入。
专家还建议,国家应制定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逐步提升地位,转变在分工中处在低端的状态,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鼓励发展国产品牌。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