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4年4月,国家给吉林省长岭县海青乡海青村20名贫困农民每人下拨5000元养牛专项扶贫款,可最后发到每人手里时变成了50元,人们只得到了应得数的1%。乡村干部却严厉地对大家说:“上面有人问到这笔钱,就说给了5000元。”(《东亚经贸新闻》3月22日)
这些乡村干部们真会变戏法,明明申请下来的是10万元扶贫款,转个手就变成了千元。为了证明贫困户确实领到了这笔钱,村干部让每人事前都卡了个手戳,在乡财政所记者见到了这份卡着20位贫困农民手戳的扶贫报表,在每个人的名下都写着领扶贫款5000元。那些卡了手戳的农民说,自己只领到了50元。
这种扶贫款发放的“戏剧”效果,在基层可谓常见。有人大代表曾作过调查,这种扶贫层层下拨时发生的“线损”,一般在15%以上,有的钱根本就是打着扶贫的旗号,被有关部门全部挪用、截留。“名单扶贫”或许是存在扶贫工作中多年的一种假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扶贫事业。
扶贫工作存在一定的挪用、截留、贪污、回扣等问题,固然同人员素质、觉悟有关。但这种现象长期普遍存在,也要反思,扶贫款发放的方法是不是也存在问题?面对非常容易得手的扶贫款,有关人员仅只是靠道德定力来保证不动这些钱,是靠不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管理上的漏洞,是某些人占有扶贫款的诱因。
能否把这种款项的下拨,变为由银行下拨的方式进行呢?这种钱,申报管理可由财政部门办,但却不让他们见到钱,钱只能放在银行,由银行直接发给本人。实行管、发分离,政府有权管理扶贫款,但“花”不了;银行可“动用”扶贫款,但却要有政府的分配方案。银行参加,主要可从中获取利息。这样贫困户领钱时持身份证和银行卡到银行办理就行了,“线损”也就难以发生。
关于扶贫款发放存在的问题,各级必须引起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且涉及面很广。这项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脱贫致富,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必须有一个客观可行的办法,来解决“线损”问题,来解决其中的腐败问题。如不重视解决,“10万变千元”的怪现象还会发生,“名单扶贫”、“材料扶贫”的假象还会存在。最终势必影响国家整个扶贫事业的发展步伐。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