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专家指出,在国内成品油流通体制不做出改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成品油定价离市场化太远,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联动的反应滞后,高油价时代迫近,而我国40%左右的原油仍依靠进口,此种情况下,五大弊端日益凸显。 >>>>进入讨论区
弊端
1油价“只涨不落”
3月23日,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再次上调。这是自2004年3月31日以来,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第四次上调。此次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上调,更加深了消费者对国内油价走势的判断:只涨不落。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质疑:为什么国际油价无论上涨还是下跌,国内油价都只会上涨?
去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有3次上调。3月31日汽油涨价;5月18日柴油涨价;到了8月25日汽油柴油双双涨价。这3次调价的直接原因都是国际油价上涨。而从2004年10月份开始,国际油价曾有一段时间的下跌,但国内油价并没有随之下降。有人认为,这与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随国际油价走势做出相应调整的定价机制相悖。
弊端
2误导消费行为
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的专家刘克雨认为,“只涨不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时候,国际油价上涨,考虑到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和人们的承受能力,国内油价并不会上涨。去年第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至每桶55美元,国际成品油价格也大幅上涨之时,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并没有随之上调。刘克雨说,有时候,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的确没有随着下跌,但多数时间内仍然是前一种情况。
对此,中石化一位管理层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政府为了缓冲国际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人们的承受能力,执行相对较低的成品油价格,并不利于我国长期的能源供应。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相对较低的油价助长了一些大排量、高耗能轿车的使用,同时导致了部分地区、部分产业出现经济过热。在我国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消费习惯不利于能源安全。
弊端
3零售企业叫苦
目前,我国的成品油零售价格具体的制定方式是:国家发改委分别选取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再加权平均后制定。如果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每个月上涨幅度超过8%,发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再加运费,制定出相应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
但是,国际油价上涨传递到国内,一般会滞后一个月左右。而且,发改委会根据当前的社会总体物价水平,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最终综合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做出选择。多数情况下的选择是不上涨,或者少上涨。这个定价机制首先受到相关企业越来越多的诟病———
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人士对目前的定价机制颇有微词:“为什么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不能传导至零售环节,而要由两大集团内部消化呢?”
而一些民营企业更是叫苦。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长王勇告诉记者,由于不能与国际油价完全接轨,国际原油、成品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成品油批发价格也随着上涨,但是零售价格却迟迟不上调,批零价差越来越小,众多民营企业日子难过。
弊端
4助长投机行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一位研究成品油定价和流通体制的专家则指出了目前定价机制的最大问题———滞后助长了流通体制中的投机现象。
这位专家说,根据国际油价的走势,国内销售者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国内油价的基本走势,即上调还是下调,在做出价格预期后,就能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囤积,从而造成油品资源的紧张。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囤积油票的现象,还有些企业也有囤积油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部分社会加油站出现“油荒”的原因之一。
弊端
5与现实开始脱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分析认为,之所以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越来越受到诟病,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机制的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位表示不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观点的专家说,2001年,政府确定目前的定价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国内油价。而稳定国内油价的前提是国际油价波动较小。当时国际油价确实保持了相对平稳,中国从国际上进口原油也并不多,因此,国内油价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比较小,整体价格走势保持了相对稳定。在执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时,如果国际油价变动不大,国内就不做变动。如果国际油价上涨,国内就不上涨,或者是少上涨。如果国际油价下降,国内也不下降,或者是少下降。
但是,我国由于国内资源和产量不足,不可避免地需要从国际上进口,虽然通过政府的调控,能够保持国内价格较小地受国际价格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无法回避国际油价的波动。而近两年,国际油价波动剧烈而且频繁,稳定国内油价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国内需求不断增长,进口量逐步攀升,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通过主观调控,施加过多影响也不现实。
成品油定价机制如何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完全放开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接轨,目前来看尚不具备这种条件。因为油品流通体制改革,不能光从定价机制着手,还要与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比如市场结构、竞争主体、油源、批发环节的诸多环节同时进行。不过,缩短与国际油价接轨的滞后期,应是改革目前的定价机制的重要方面。
■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专家刘克雨: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来调整国内价格变动是不可能的。油品价格的波动会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影响,频繁的价格变动并不是好事。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当前石油产品的定价,应该兼顾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场,因为我国目前有40%左右的原油依靠进口。其次要考虑到政府对整体物价水平的控制。他同样强调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收入水平不高的制约因素。
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三次改革
■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集团公司之间原油交易结算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原油基准价由原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贴水由购销双方协商确定。汽、柴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原国家计委按进口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在上下浮动5%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
■2000年6月份起,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参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当时参考的是新加坡市场油价。
■2001年11月份起,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相关新闻
高油价时代临近
尽管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再次上调了,但是此次调价相比国际成品油价格来说,还差得很远。专家认为,成品油零售价格还有很大的上调空间。
“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成品油价格每吨仍相差1000元左右,如果完全与国际接轨,国内的成品油零售价每升还要上涨1元左右,也就是说,北京地区93号汽油的价格将接近每升5元”。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
这个说法从另外一个渠道得到了印证。根据记者了解,上周,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涨幅达到了60%,是2001年确定新的定价机制以来,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最大涨幅。而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相比最近一次的价格上调(2004年8月25日),涨幅只有8%左右。
显然,如果国内油价真正地与国际接轨,那么国内消费者的反应可想而知。昨天,网上调查显示,91.17%的被调查者已经表示,目前国内油价水平“高”(昨天下午7时的数据,被调查者共有34482人)。
很多分析机构判断,长期来看,国际油价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运行。由于全球经济依然看好,以及一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石油需求将呈现增加趋势。国际能源署已经调高了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在供应方面,由于普遍担心欧佩克组织的剩余生产能力有限,伊拉克、伊朗等主要产油国不明朗的局势,再加上一些突发的因素,国际油价维持高位的可能很大。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欧佩克宣布增加的每天50万桶的生产配额,这不但没有抑制国际油价突破每桶56美元,油价反而一度攀升至每桶57美元。有些专家表示,国际油价达到每桶60美元只是个时间问题。
延伸阅读:
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 低油价时代一去不返?
对于此次调价原因,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分析认为,国际油价连续几个月持续走高成为此次调价最主要的推动因素。>>>全文
专家解析成品油价格上涨:调价不能跟着感觉走
牛犁指出,油价上涨会对不同行业的利润空间发生调整,对GDP影响肯定存在,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问题的关键可能还不是油价本身,而是我们能不能可持续地保障供应,保障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全文
成品油涨价未体现国际油价涨幅 车市影响不大
此次油价的上涨幅度在一辆车的年使用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大,一般消费者不会因此而改变购车意愿。>>>全文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