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尽管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年会上,“欧元之父”蒙代尔继续建议中国实行彻底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不要升值,不要浮动,不要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然而,人民币汇率适时作出调整的概率,在温总理的一句“出其不意”中,已经增大了许多。
实际上,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很少会“钟情于”固定汇率制度,原因是经济不平衡,首先可以选择外部调节,政策得以专注于国内经济平稳,美国的情况尤为如此。
从总量平衡来看,中国目前通胀压力可能还要持续。在人民币低估的情况下,贸易出口的强劲需求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疏导”。理论上物价会一直上涨,直到因汇率低估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失去,出口下降,国际账户趋于平衡。也就是说,外部经济的不平衡需要国内部门来被动消化。
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已经由积极转为稳健,宏观调控的重担更多地落在央行的肩上,加息自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去年10月下旬的加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今年前两个月的物价指数出来后,加息呼声仍不绝于耳。北京时间3月23日,美联储连续第七次加息25基点,联储基金利率已升至2.75%。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中国可能会跟进加息。然而,考虑到千亿美元国际热钱的进入,并依附于房地产等领域,加息可能会继续吸引国际热钱的流入。的确,加息有加息的难处。
实际情况是,紧盯美元的人民币所造成的外部经济的不平衡,必然会对物价造成压力,而固定汇率的做法,使得缓解这种压力并非易事。
应该说,汇率的低估对“中国价格”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纺织品“井喷”到温州鞋被扣,“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同时,也被“围追堵截”。
内外压力有待释放,人民币升值调整未必就是坏事。关键问题是如何避免汇率调整的风险。
国际上曾经流行所谓“韩国方案”,即政府明确宣布汇率调整的时间表甚至幅度,希望通过这样的明令力行来稳定预期,帮助外贸部门减少汇率风险。然而,美好的意愿并不都能顺利实现。“韩国方案”结果是金融危机的如影随形--正是因为有了稳定的预期,投机家可以获得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的套汇收益。另外,传统做法的另一特点是维持中心汇率不变,但逐渐扩大汇率波幅,而实际效果并不支持这种做法。
汇率调整因而成为考验各国智慧的“试金石”。来自中国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验表明,通过实行人民币的长期、缓慢、频繁、小幅、不规则的汇率调整,可能是实现汇率制度成功变迁的途径,并且,即便政府握有汇率制度的改革时间表,也未必需要对外公布。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