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为表明打压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决心,央行决定,从3月17日起,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比目前执行的5.31%再提高至少20个基点。此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
与去年出台的种种限制房地产发展的调控手段不一样,这一与2005年春天同步而来的房贷新政,在“降落”市场之前,没有任何可预见的征兆,但其在市场的遭遇却是惊人的相似--银行与投资人反应平淡,舆论却烽烟四起。
从人民网的综合来看,争论依然集中在“吵来吵去”不曾停歇,却始终辩不出结果的那几个方面:房贷新政究竟让谁受益;能否挤压房地产市场泡沫;究竟还有什么样的锦囊妙计,可以为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指一条明路。
以笔者来看,这两年来,诸多限制房地产发展的调控手段之所以收效甚微,绕不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房贷新政”的单兵突进。
众所周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增加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被公认导致房价过快上涨的几个主要因素是:简单、粗暴的城市化,致使房地产业成为不少地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房地产市场管理上的制度缺失,给短期炒房者以巨大的获利空间,也给地产商与房产中介联手哄抬房价创造了机会;大量热钱的涌入,也使得房价水涨船高,等等。
但以往种种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并没有触及这些问题的实质。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一些医生看病,一看是炎症,就用抗生素,其实,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病因的炎症,其用药方式大不同,不是普通“抗生素”就奏效的。房贷利息调整便犹如“抗生素”,在打击投机者的同时,也伤害了真正的消费者。尤其,当该“抗生素”性能温和,且投机者具有耐药性的情况下,其药效自然也可想而知。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还有些特别的、看似边缘的问题,也正在影响着房地产价格的涨跌。
比如,城市与城市间的地区差异过大。地区差异的存在使得大量的中小城市中的精英向大城市拥挤,买房成为进入大城市最简便的“敲门砖”,为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房价的非理性增长釜底加薪。这些“买房大军”中,有成功的商人,也有政府公务员。笔者就碰到或听说过不少这样的故事,孩子还在上海念书,身处内地的父母就已经想方设法在上海买了房,为孩子将来留在上海打拼做准备。或者,因孩子在上海工作,在内地拥有住房的父母将房子变现,举家迁往上海。
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除了居住之外,房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还承担着特殊的社会保障功能。一直以来,中国人害怕流动、也难以流动,流动之难在于缺乏保障。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各自运转着一套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这一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足以给人们足够的安全感。此时,房产就成了安全生活的最好的“保障”。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包括刚毕业大学生在内的多数年轻人的追求目标。
还比如,对“居者有其屋”的片面强调。在许多人包括地方政府官员的意识里,对“居者有其屋”的理解是,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大房子。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样的目标要求是否过于超前?如果我们将“居者有其屋”的含义理解得更为宽泛一些,即所有的人都能有一处遮风避雨的温暖的居所,在房屋租赁市场、政府廉租屋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信会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社会中下层生活人群的购房心理压力。
上述这些独特的原因,助长了我们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的需求,催生了房价虚妄的上升空间,透支了未来的市场需求。所以,以笔者看来,眼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诊治仅单兵突进是不够的。如果在采用货币或财政政策直接对地产市场进行干预的同时,能够关注一下城市化进程中的急功近利,能够给房地产市场多扎几道篱笆墙,能够关注那些看似边缘,内里却与地产经济有紧密联系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的行动的空间会更大一些,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监管也会更有效。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