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3月23日起,中石化、中石油集团旗下炼油厂的汽油出厂价从4275元/吨上调至4575元/吨,每吨上调300元。
各地汽油的零售价也呈现各自不同的涨幅,在北京,90号汽油价格由原先的3.42元/升调至3.67元/升;93号汽油从3.66元/升涨至3.92元/升;97号汽油从3.90元/升调至4.17元/升;98号汽油从4.53元/升涨至4.76元/升。
此次油价上涨,招致了前所未有的公众质疑的声音。从新浪网上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超过43000的投票网友中,有83%认为此次涨价对国民经济将产生消极影响。不少观点直指目前的油品定价机制。
国家发改委宣布调价时表示,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在高位基础上的震荡上升是调高成品油价格的主要原因。此前不久,中石油公布2004年业绩报表显示,其全年实现纯利为1029.3亿元。
石油企业经营成本难以合理界定
目前我国现行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是沿用2001年制定的标准,即国内汽、柴油价格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汽、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国家计委(现为发改委)制定并公布零售中准价;具体零售价由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在规定浮动幅度内确定,浮动幅度为上下8%。
原油价格和企业成本构成了现行定价机制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国内油价多数的走势与国际油价一致。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却认为,目前国内石油企业的经营成本究竟有多少是合理的还很难说。按照国际市场的一般规律计算。56美元/桶的原油期货价格,成品油价格大约为58美元/桶,合400美元/吨,可推测每升成品油的价格约在0.34美元,合人民币2.8元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营销成本、运输费用等变量,就成为最后的成本。
但当前的价格机制下,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油价上调,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的下调却不明显,给消费者造成了“只涨不跌”的印象。
去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有3次上调。3月31日汽油涨价;5月18日柴油涨价;到了8月25日汽油柴油双双涨价。这3次调价的直接原因都是国际油价上涨。而从2004年10月份开始,国际油价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下跌,虽然当时中石化和中石油于2004年底和2005年初曾先后下调过成品油的出厂价格,但至少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城市的零售价格却并没有随之而动,而是一直坚持到今年的上涨。
发改委定价机制从未公布
据市场分析师介绍,2001年时的定价机制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国内油价稳定。从现在来看,这套体制对价格调整有明显的滞后性,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流于形式,只能反映国际市场的供求和趋势,却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
3月16日,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较上个月上涨60.94%。涨幅惊人,如果就此来确定国内的油品价格,就未免有失偏颇。
至于发改委制定的油品零售价格的形成机制,发改委的人士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而据银河证券的分析师甘添介绍,目前发改委在制定价格时往往除了考虑当时的原油价格外,还需要根据当时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消费价格指数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的企业情况综合考虑。但其定价机制从未对外公布过。
专家认为,我国国内的油价目前看来,已经无法回避国际油价的波动。
市场化是新机制方向
虽然错过了2000年的低油价这个油价定价机制改革的最好时期,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国内能源需求和日益临近的国内油品市场开放时限,即使是处在高油价时代,改革也依然被认为是解决困境最好的途径。
记者从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经济中心主任史丹处了解到,发改委已经着手对现行油价定价机制进行改革。2004年底,史丹曾经应邀参加过发改委组织的专家座谈会,讨论石油定价机制的改革问题。并参与制定了几个具体的定价方案,据悉方案均已经提交高层待批。
据了解,改革石油定价机制的方案将主要由发改委能源局、经济运行局、价格司三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而改革方案目前仍在保密状态。
2004年,曾有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过定价机制的三种改革思路:一是政府只管出厂价、到岸价,其余的批发价、调拨价、零售价完全放开;二是政府只管零售价,在国际、国内批发价一定浮动范围内零售价不变;三是政府对军用、民航、铁路等领域以及国家储备油价实行管理,其余一律放开。
申银万国资深石化分析师黄美龙认为,采用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是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2004年12月11日起,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开放,而从2006年12月11日开始,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也将全面开放。按市场的预测,届时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但也有专家认为,由于现行的石油流通体制还很不完善,价格全部放开的环境并不成熟,先放开零售价可能更为稳妥和现实。
史丹认为,能源供需关系不太紧张的时候是进行改革的最好时期,“2000年的低油价的确是个好时机”。而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未来几年内,国际市场上石油供需紧张的状况都不会有所改善。但迎难而上,在高油价时代进行改革,也未必不好。“如果能源紧张能促使发改委把相关工作做得更细些,反倒是件好事。”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