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编者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位商业银行分行行长,本文作者赵世刚博士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提出了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当前商业银行改制与金融战略调整的大概思路和步骤。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基于发展的理论和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在全面、协调、统筹理念的指导下,解决怎样看待发展和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步伐的加快,2005年,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和改革中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准确理解“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作为股份制银行,特别是即将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确立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促进商业银行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
“审慎经营”的本质就是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实际的发展战略,明确经营理念、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并持之以恒、贯彻到底,促进银行保持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方向。
“审慎经营”和“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审慎经营”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理念指导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必将通过规范经营行为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银行竞争力的本质就是银行得以持续发展的控制能力,因此,坚持“审慎经营”必将通过提升竞争力而促进银行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持续发展”又将有效地促进“审慎经营”。贯彻“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发展战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必须通过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全面预算机制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正确指导,从而促进“审慎经营”的合理运行。“审慎经营”和“持续发展”两者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过程就是银行经营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过程,这正是“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
二、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从信用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信用中介的基本职能,要保证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过程有效控制过度的信用扩张,就必须将“审慎经营”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经营原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依托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信用,非理性地强调“做大规模”、“效益立行”,这种缺乏资本约束、只强调规模增长的经营理念,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过度的规模扩张将必然导致过度的信用扩张,无疑,过度的信用扩张必然导致银行信用的丧失。90年代初期,个别商业银行由于盲目扩张网点,将网点几乎布满了当地所有的城镇,甚至农村,造成人员严重膨胀、效益低下、主导业务不集中等严重后果,以至于后来产生收缩网点、精简人员等一系列问题,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更重要的是银行信用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过度的规模扩张必将促使商业银行追求一时的高速度或眼前的账面利润,最终导致银行自身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这种非理性经营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经营方式不仅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而且严重影响了持续发展。因此,作为股份制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是在依靠国家信用经营,决不能为了追求扩大规模和获得眼前效益而过度使用国家信用和自身信用。要正确发挥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必须切实肩负起对国家、对银行、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作为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都要切记:信用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高收益必然带来高风险,而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关系存在着特殊性,即风险和收益在时间上存在着不对称关系,收益往往体现在当期,而风险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显露,如商业银行零售贷款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很快,虽然在贷款当期取得收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将逐渐显露。针对这种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国家从立法的角度在《商业银行法》中将“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并把安全性放在“三性”原则的首位。这充分说明: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银行经营应该首先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审慎经营、持续发展必然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
三、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是股改上市的需要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朝着上市公司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即将上市的股份制公司,一定要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规范我们的各项经营管理,按照国际惯例约束我们的行为,按照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各级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并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造的目的,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才是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营管理理念要切实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
1、强化资本约束,规范经营发展。最低资本金要求是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其核心功能在于它是一种对资产无限膨胀的约束机制。由于银行的资本是有限的,能够据以覆盖的风险资产数量也是有限的,而风险资产是伴随着业务的发生而发生的,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银行规模的扩张也是有限的。因此,贯彻“审慎经营”就要清楚地认识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市场份额的观念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建立退出机制所取代。就是经营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重视资产质量要高于重视市场份额,商业银行追求的是有质量的市场份额,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中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要根据不同客户的潜在风险状况,加强对风险源的防控工作,变被动退出为主动退出。
2、依法合规经营,坚持从严治行。强化“依法合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在金融领域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案件证明:依法合规经营不仅是规范经营行为的需要,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需要,更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就必须从三个方面转变观念:第一,坚持“依法合规”必须以遵守银行内部规章制度为基本原则。第二,坚持“依法合规”是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首要目标。第三,坚持“依法合规”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依法合规”通过贯穿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规范银行的一切活动都以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为准绳和界限,必将促进银行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的完善,从而促进银行的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有效的决策与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银行管理体制的核心,分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在总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框架下,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有效的决策与监督机制,通过业务流程整合,规范经营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四、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商业银行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制定业务发展战略;就必须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银行长远利益融合在一起,将资源重点集中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上;就必须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差别化经营与管理。
——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统筹规划、未雨绸缪。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的要求,落实七项监管指标,统筹安排改革的进程。
——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机制转变、管理创新。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实施财务重组,二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坚持改革与管理并重,而如何真正转变我们的经营管理机制不仅是股份制变革的关键,更是涉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
第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落实“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实基础。转变经营管理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加快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要努力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按照市场与效率原则,实现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约束机制。
第二,科学的用人机制是落实“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理念的组织保障。必须把好选人、用人关。科学的用人机制要以落实人才战略为目标,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第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落实“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理念的土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以“营造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搭建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工作平台,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目标,畅通沟通渠道,贯彻执行力文化;就要加强管理者培训,提高领导力,构建领导力文化;就要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最终将价值观念与业务发展进行完美的融合,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
2005年是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最为关键的一年。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商业银行各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审慎经营、持续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理性经营的核心内容,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银行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