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朝日啤酒”不见了,“资生堂”不见了,“苏菲”也不见了。昨日,沈阳信盟连锁超市近30家店,销售情况一直很好的约10个日本品牌的几十种商品全部撤柜。信盟方面表示,他们在用这种方式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对于国人来说,“抵制日货”丝毫也不陌生,它曾经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过,作为一种对耻辱的抗争,同时也作为一种荣誉,留在了历史的烟尘里。
时至今日,在沈阳,又出现了“抵制日货”的现象。这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篡改教科书、东海油气田、钓鱼岛争端、慰安妇败诉、输油管道、台湾问题……历史的恩怨,现实的纠葛,使得我们很难视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为友好国家。有时候可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民间的反日情绪爆发了,“抵制日货”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其实,“抵制日货”长期以来已经断断续续发生,只是没有此次沈阳这么大张旗鼓,这么声势浩大,这么吸引媒体关注。
承载着共同的历史和现实,笔者很理解“抵制日货”这种举动。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也常常陷入对日本的某种愤怒中不能自拔。但是,我还是认为,“抵制日货”作为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在民族衰落、国家落后的情形之下,民间人士的一种无奈选择。如果说在上世纪3、40年代,“抵制日货”还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的话,那现如今的“抵制日货”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负面效果。
如今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有强大的国家和政府,民间人士表达一下爱国情绪无可厚非,但切忌一点,不能过火,不能授人以柄。如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在WTO的框架之下,各国的产品在一个国家内都应该享受国民待遇,不能厚此薄彼,产生歧视行为,否则既违反国际法、又容易被人带上“极端民族主义”的帽子。显然,如果我们“抵制日货”,就容易因此得咎,背上不好的名声。
而且,“抵制日货”根本不能给日本造成什么致命的打击,相反,它对中日关系的打击倒是很大,对中国泱泱大国的风度和信誉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抵制日货”对日本的影响只是地域性的,暂时性的,小规模的,但是因为这个,中日关系却可能出现大幅度倒退,而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可能会被认为是气量狭小,感情用事,非理性、好记仇的民族。这对我们发展经济、搞好国际关系都是极端不利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抵制日货”不是理性的对日情绪,表达感情也决不只是这一种偏执方式。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日本的所作所为,世界人民都看在眼里,中国人绝不能做那种“民族主义”的宣泄者,而要做一个审慎的思考者和务实的实干家。大家都应该记住,我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我们代表正义和良知。
( 责任编辑:胡晓波 )